2025年7月,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競爭風暴。阿里巴巴、京東、美團三大互聯網巨頭投入超過1000億元補貼,在“即時零售”領域展開激烈角逐,被業界稱為“三國殺”。這場大戰不僅重塑了市場格局,更引發了供應鏈、商家生態和用戶消費習慣的深層變革。
作為零售業的新風口,即時零售以“30分鐘萬物到家”為核心,覆蓋外賣、生鮮、日用品等高頻品類,市場規模預計突破萬億。但巨頭們的補貼閃電戰背后,是背水一戰的戰略卡位:阿里試圖整合生態奪回失地,京東從外賣切入挑戰美團腹地,美團則依托履約體系穩固護城河。當前,戰火已從單純價格補貼轉向技術創新與服務較量,監管層也緊急介入,以避免市場扭曲。本文將基于權威信源,還原事件全貌,剖析真實影響。
一、戰火點燃:三國殺格局形成,補貼大戰引爆市場
2025年初,京東率先點燃戰火。1月,京東宣布進入外賣市場,推出“百億補貼”和0傭金政策,吸引商家入駐。上線僅90天,其日均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成為攪局者。面對京東的突襲,美團迅速反擊。4月,美團啟動“護城計劃”,將核心商家傭金從23%驟降至6%-8%,并高調發布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強化“30分鐘萬物到家”的履約能力。美團CEO王興在電話會議中直言:“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贏得競爭,美團決心成為市場贏家。”
阿里則采取更激進整合策略。4月30日,淘寶天貓將原有“小時達”業務升級為“淘寶閃購”,在App首頁設立一級入口;5月2日全國上線后,僅7天日訂單突破1000萬單。6月,阿里將餓了么、飛豬并入中國電商事業群,構建“電商+本地生活+供應鏈”生態閉環,試圖通過流量協同實現“全渠道消費體驗”。補貼規模空前:阿里宣布未來12個月投入500億元,重點押注每周六沖單;美團去年補貼300億,今年追加100億-200億;京東啟動“雙百計劃”,投入超百億扶持商家。
補貼高潮出現在7月。7月5日成為分水嶺,美團單日訂單突破1.2億單,阿里達8000萬單,京東2000-3000萬單,較去年日均1億單翻倍增長。上周末(7月12日),平臺再掀“瘋狂星期六”:美團發放“0元奶茶券”“早餐兌換券”,用戶可0元領取飲品;淘寶閃購推出“滿18.8減18.8”“滿20減10”大額券;京東跟進折扣。一杯原價19元奶茶,用戶實付僅1.2元,引發薅羊毛熱潮。訂單激增導致線下門店承壓——上海西藏南路奶茶店外賣員需排隊1小時取餐,武漢光谷門店打印機吐出數百張訂單小票,騎手單日收入破千。青島地區訂單量實現100%增長,非餐飲夜間訂單環比增超150%。
二、戰略博弈:背水一戰的生態重構,表面是補貼,本質是護城河爭奪
三國殺非一時沖動,而是巨頭對即時零售萬億市場的生死角逐。美團2012年從外賣起家,2021年提出“即時零售”概念,2023年明確“即時生活、即時經營、即時服務”三大支柱,閃購業務年規模達1750億,預計2026年破4000億。其核心優勢是7.7億用戶和620萬騎手網絡,實現“萬物到家”的降維打擊,甚至滲透手機、家電等高客單價品類,動搖京東、阿里的電商根基。阿里被迫應戰,因即時零售正侵占傳統電商份額——生鮮、日用品等“急需類目”用戶轉向30分鐘配送,阿里電商收入受擠壓。京東則借外賣切入,試圖以供應鏈優勢賦能商家,但面臨用戶心智挑戰。
專家指出,補貼是表象,生態才是未來。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鄭吉昌分析,美團戰略是穩固履約領先地位,將餐飲優勢延伸至全品類;阿里強調整合流量與場景,京東依賴低價突襲。然而,補貼難以為繼。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洪濤警告:“平臺靠單一補貼獲取流量,無法轉化為長期粘性。用戶留存需靠錯位經營、特色服務和體驗升級。” 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強調,差異化商品(如獨家品牌)和履約穩定性比低價更重要。監管層已介入:5月,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三大平臺,要求避免“以補貼扭曲競爭秩序”,自查價格是否低于合理成本。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表示,競爭應轉向“合規效能戰”,而非資本消耗。
三、真實影響:商家承壓與用戶狂歡,市場面臨洗牌與重構
大戰帶來短期繁榮,卻暗藏深層矛盾。用戶成最大贏家——低價商品激發消費,如1.2元咖啡、10元塞滿冰箱的“羊毛單”,但專家警示這不可持續。商家卻陷入困境。北京嘉和一品總經理劉京京在社交平臺疾呼:“7月5日訂單暴增,但兩億單是從堂食硬搶來的!巨額補貼加劇內卷,線下零售遭沖擊。” 這類似滴滴對出租車行業的重構,中小商家面臨庫存和人力壓力。
訂單激增暴露履約瓶頸。騎手超負荷工作,部分訂單取消率上升;供應鏈效率受考驗,如阿里整合餓了么后,配送協同仍待優化。鮑躍忠等研究員認為,即時零售需重構商品體系,與到店零售、電商形成三分天下。數據揭示趨勢:美團依托高頻外賣提升用戶粘性,京東外賣6月峰值后顯疲態,淘寶閃購靠補貼快速起量。安徽省電商權威專家徐奕勝指出,補貼窗口期需完成“用戶心智價值錨定”,即讓消費者認可平臺不可替代性,而非僅貪圖便宜。
四、未來從補貼到效能,監管引導健康競爭
隨著戰火升級,競爭焦點轉向技術創新與合規。7月15日數據顯示,美團即時零售訂單量持續領跑,但阿里、京東加速布局AI和大數據,提升履約精度。專家預測,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市場規模增長、配送提速(如15分鐘達)、技術應用加深(如AI預測需求)。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馬玉榮指出,未來3年競爭從“快”轉向“穩”和“準”,需平衡效率與成本。
監管成關鍵變量。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平臺公開補貼政策,接受社會監督。董毅智呼吁,行業應形成“降本增效→體驗升級→商業正循環”的健康模式,避免零和博弈。段積超強調,千億補貼是洗牌號角,但終局贏家需跨越“補貼依賴陷阱”,創造比傳統電商更高的社會總價值。當前,美團、阿里、京東均未公開回應長期戰略,但內部消息稱,阿里將加碼供應鏈整合,京東聚焦差異化商品,美團押注騎手網絡優化。
結語
2025年即時零售三國殺,是互聯網巨頭在存量市場的背水一戰。補貼大戰雖帶來短期狂歡,但真實贏家將是能在技術創新、服務體驗和合規效能上突破的平臺。監管與市場雙重壓力下,行業正從資本消耗轉向生態重構——這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將定義中國零售業的未來范式。記者將持續關注事件進展,為讀者提供第一手權威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