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經濟運行呈現哪些特點和亮點?中國經濟時報策劃推出“六問經濟半年報——解盤年中經濟亮點”系列報道,從經濟如何向上、結構如何向優、動能如何向新、產業如何向綠、外貿如何向好、民生如何向暖六個維度,觀察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之“量”、轉型之“效”、發展之“質”。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麗娟
7月14日,2025年中國外貿半年報出爐。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比前5個月加快0.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萬億元,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3萬億元,同比實現7.2%的較快增長;進口8.79萬億元,同比下降2.7%,降幅相比前5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我國外貿在復雜環境下頂住壓力、保持動力、展現活力。”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介紹2025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時如是說。
逆勢上揚總量創歷史新高
“上半年,中國外貿表現超預期且韌性十足。在美國‘關稅戰’擾亂全球市場秩序、嚴重拖累全球外貿增長預期的背景下,中國外貿逆勢上揚,總量創下歷史新高,其中,6月份進出口均實現正增長。取得這一成績實屬不易,充分彰顯了中國外貿抵御外部沖擊能力的不斷增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盡管受到外部形勢的不利影響,如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措施,中國貿易及產業仍展現出強勁韌性。”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孝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出口保持較高增速,進口則出現小幅負增長,這一態勢凸顯了我國較強的競爭力。
從出口來看,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表示,上半年出口表現超預期有三大原因,一是超預期的關稅政策。在4月“對等關稅”出臺之前的關稅水平為20%,尚有對美“搶出口”的動力,東盟、拉美等轉口地區是關稅洼地,1—3月未被加征關稅,4月“對等關稅”出臺后迅速下調至10%,有“搶轉口”的空間。二是深化與非美經濟體合作。“對等關稅”的出臺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層面不再單獨針對中國,而是推出無差別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甚至不惜犧牲傳統西方盟友的利益,這為各國聯合對抗美方提供了契機。我國借此機會推動貿易伙伴多元化,得以部分分散關稅風險。三是采取以價換量策略。關稅支出由美國進口商承擔,美企為緩解壓力要求與中方共擔關稅成本,降價是唯一解。
從進口來看,王孝松分析認為,同比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貿易摩擦影響,我國對美采取反制措施。由于國內進口替代能力較強,不少產品實現國產化或轉向其他國家進口,導致對美需求大幅下降,進而拉低整體進口規模。二是我國積極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依托國內大市場強化內循環,內需持續釋放并實現顯著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需,這也是進口同比下降的重要因素。
貿易強國戰略導向發揮關鍵作用
上半年,在特朗普政府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擾動下,我國出口不僅以強大韌性抵御住了外部的不確定性,還呈現出積極的變化。
王令浚介紹,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國外貿保持較強韌性,實現總量增長、質量提升、變量可控。首先是總量增長。我國進出口已經連續9個季度在10萬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進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億元。其次是質量提升。我國外貿企業抓住全球能源轉型新趨勢,持續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加速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最后是變量可控。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我們不斷擴大“朋友圈”,拉緊經貿合作紐帶,大力提振企業信心,共同應對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
張建平認為,上半年支撐外貿增長的積極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外貿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在對美貿易有所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及東盟、歐盟等市場的貿易均保持穩健增長,為外貿整體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是貿易強國戰略導向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堅定走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發展之路,依托全產業體系支撐、產業規模優勢、集聚效應、供應鏈組織協作效率以及產品的性價比和質量,在全球競爭中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三是穩外貿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國家通過普惠金融支持外貿企業成長、發揮自貿試驗區網絡平臺功能、實施包括RCEP在內的23份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鼓勵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并取得實效。
在王孝松看來,支撐我國外貿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強大的產業基礎作為重要支撐。中國擁有健全的產業鏈,能夠保障產品的穩定生產,而質優價廉的產品更具備較強競爭力,為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在于科技創新力量持續增強。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中國產品不斷升級,質量和科技含量穩步提升,深受海外市場青睞。即便面臨“貿易戰”的沖擊,仍能通過產品升級與科技創新助力化解風險、克服不利影響。
下半年中國外貿能夠行穩致遠
當前,個別國家濫施關稅,違背國際貿易規則,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近期多個國際組織下調了今年全球的貿易增速。盡管面臨外部不確定性,但多元穩定的市場、創新優質的產品、應變求新的外貿主體,讓我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展望下半年,中國外貿仍面臨諸多挑戰。”張建平認為,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全球外貿增長的不確定性、波動性和復雜性持續存在,全球化發展遭遇較大阻力,全球供應鏈協作效率降低。在此背景下,中國穩外貿的壓力依然較大。不過,憑借上半年的良好基礎、產業與外貿競爭力以及穩外貿政策的持續發力,預計下半年中國外貿能夠行穩致遠,實現穩外貿的目標。
王孝松也認為,下半年外貿仍將保持平穩增長。5月,中美在日內瓦達成協議并發表聯合聲明;6月,雙方又在英國簽署協議的具體執行方案,顯示出雙方秉持互利共贏姿態推進貿易關系的積極動向。此外,中國與歐盟、東盟的貿易發展態勢理想,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多元市場的拓展成效顯著。同時,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效果不斷顯現,將支撐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平穩發展。因此,對于下半年的外貿形勢,整體持樂觀預期。
下半年外貿如何持續向好,完成全年目標?王孝松建議,若要推動外貿更好發展,未來可從兩方面著力。一方面是擴大制度型開放。開放與改革相輔相成,制度型開放涉及國內制度變革,包括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等。通過主動擴大單邊開放,既能為國內市場提供更優質的商品和服務,也能為廠商創造更多機會。另一方面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創新在經濟和貿易發展中已發揮重要作用,未來需持續深耕數字貿易、綠色貿易、服務貿易等引領發展方向的貿易領域,以實現外貿的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下一階段,我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以多元市場為支點、以產業出海為通道、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外貿戰略新格局,全面增強外部沖擊下的抗壓性與主動性,在全球經貿秩序重構中爭取更大發展空間。”溫彬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