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終于落地,就在12月18日。
自2018年4月黨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并“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外界始終對這個中國內地唯一自貿港建設進度投以高度關注,對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報以高度期待。
在官方多次提及“2025年底前全島封關運作”后,7月23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關于海南自貿港封關的具體時間,經黨中央批準,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屆時,海南全島將成為一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一線”放開,就是將海南自貿港與我國關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作為“一線”,實施一系列自由便利進出舉措;“二線”管住,就是將海南自貿港與內地之間作為“二線”,針對“一線”放開的內容實施精準管理;島內自由,就是在海南自貿港內,各類要素可以相對自由流通。
但這一天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這次瞄準的方向是,“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前沿、地區互利合作的新熱土、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新引擎”。所以,下一步還需要持續完善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無論是海南省委書記馮飛7月23日在發布會上坦言“我們心里更有底了”,還是海南省長劉小明今年3月向全球喊話“We are ready”,面對建省以來的第三次歷史性機遇,海南顯然不想再錯過。
特區海南,真的很想站上“一線”。
消費煥新 離島免稅政策升級帶來驚人“戰績”
“大家到海南島出差、旅行,都和現在一樣,不需要辦理額外的證件。”發布會上明確的封關制度設計,可以說給海南旅游業和消費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數據顯示,2024年,海南接待中外游客9720.78萬人次,同比增長8%,創歷史新高。其中,入境過夜游客111萬人次、增長115.6%。游客總花費2040.14億元、增長12.5%。人均消費2099元,全國排名第一——人員便利進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事實上,早在2010年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時,海南就被認為迎來了繼1988年建省興辦特區之后的第二次歷史性機遇。彼時,海南成為全球第四個實施離島免稅的區域,但由于種種原因,“旅游”和“消費”兩張牌并未給當地帶來太多實質性收益。
真正“引爆”海南的是2020年的中秋國慶假期,海南離島免稅購物8天攬金10.4億元,可謂一天一個“小目標”,驚人戰績一直延續到當年底。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轉變?自貿港政策的支撐作用清晰可見——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印發,離島免稅額度從每人每年3萬元提升至10萬元,同時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截至今年3月,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累計銷售額已突破2500億元,購物人次達4500萬。可以說,“免稅”成了大眾對自貿港建設一個最為直接的感知。與之相伴的,越來越多市場主體入局,爭搶這塊富有想象力的“消費蛋糕”。
一直以來,我國消費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商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僅去年一年,我國有超千億元消費流向海外。而吸引高端消費回流,探索更多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一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內容。
可以看到的是,海南近年來不斷新增“郵寄送達”“即購即提”“擔保即提”等提貨方式,意在進一步提升免稅消費便利化水平。在7月23日的發布會上,海南再次強調要打造離島免稅“金字招牌”,讓國人買到更有性價比的免稅品。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零關稅、低稅率和簡稅制”這一九字方針,財政部表示,封關運作后,將進一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來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
產業更新 一邊“壯士斷腕”,一邊培育新質生產力
消費要增活力,產業更要強競爭力。這是“以開放促發展”的題中之義。過去7年間,海南一邊推進自貿港建設,探索制度型開放新路,一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壯士斷腕般”告別房地產。
2018年,海南出臺“史上最嚴限購令”,官方解釋說“要想改革好,就要自我革命,就要有壯士斷腕的氣概”。彼時,海南房地產投資和稅收占比都超過50%,可謂“一業獨大”。
擺脫房地產“依賴”勢在必行,但海南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如何構建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環顧全球,新加坡、鹿特丹等貿易港都經歷了從交通物流節點到產業鏈、價值鏈節點的轉變,產業通常從物流、運輸、轉口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迭代。不過,海南并未選擇走“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老路,而是從產業趨勢和自身稟賦出發,確定了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
7月23日,馮飛在發布會上介紹,這四大產業目前占海南GDP的67%,5年來提高了13.7個百分點。在他看來,構建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要基于海南的比較優勢,要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而封關運作之后,“更有利于聚集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資源、促進產業發展”。
對海南來說,獨特的氣候溫度、海洋深度、地理緯度、生態綠色等資源稟賦疊加自貿港開放政策優勢,讓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更有底氣。從向種、向海、向天,到向綠、向數圖強,不僅是面向未來的,同時也頗有探路之意。
去年11月,作為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首次發射任務,讓海南“向天圖強”有了更具象的輪廓。業內人士指出,文昌緯度低,利用地球自轉可節省燃料、降低發射成本;三面環海,射向范圍廣,落區安全,海上交通便利,是重型、可回收火箭的理想發射地。
而自貿港的政策優勢,則有利于吸引國內外企業前來投資。在海南的構想中,企業將在海南構建起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的產業生態體系,反過來,海南將推動建設國際衛星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打造衛星數據保稅區,搭建面向全球的商業衛星虛擬星座。
營商環境優化 用真刀真槍改革創新,收獲政策紅利
從海南出發,4小時飛行時間可以覆蓋亞洲21個國家和地區、約47%的全球人口、全世界約30%的GDP,8小時可以覆蓋59個國家和地區、約67%的全球人口、全世界約41%的GDP。
立足全球視野,海南從“邊陲海島”切換到“開放前沿”可謂順理成章。
而海南自貿港對標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更需要在制度集成創新上下功夫,真正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用馮飛的話說,就是要從更有利于企業自由、便利、合規用政策的思路,用真刀真槍的改革創新收獲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
為此,7年來,海南一直在重塑“內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其中一個頗有記憶點的事件是,早在2018年8月,海南就出臺《提高政府執行力十五條措施》,包括深入調查研究、講求會議實效、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等,對政府執行力“頑疾”動刀。
這一年,海南還選派100名業務骨干,分赴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及上海、福建、廣東等7省市自貿區跟班學習。同時,在中組部支持下,一批自貿區干部赴瓊掛職。
“走出去”“引進來”,目的是克服建設者們的“本領恐慌”。
參與關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相關研究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早前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海南應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即能力建設、制度建設和跨境的網絡建設。
“能力建設必須要聚全球人才,因此它必須要建立起能夠吸引全球人才的引才機制。”他說。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通過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海南累計引才85.1萬人。在此期間,海南外向型經濟發展也有了明顯提升—— 2020年至2024年,實際使用外資超過建省后前32年總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超過30%。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的施行,對自貿港建設意義重大。業內專家解釋,相對于一般的地方立法權和經濟特區立法權來說,自貿港法立法權限更大,可以涉及中央的事權。
在法治原則下推進改革,海南希望由此真正接下屬于自貿港的“流量”與“富貴”。一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反復強調的,海南自貿港“這篇大文章不能做小了、這篇長文章不能做短了”。封關之后,需要更好地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