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起紅酒,與200多位中澳商界領袖共慶鐵礦石大單時,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里,鷹派人物科爾比恐怕正在暴跳如雷。他對日本、澳大利亞的威逼恐嚇,遭到了堅定的拒絕。
這位被《金融時報》稱為“鐵桿反華急先鋒”的美國防部副部長,最近的日子相當難熬,他四處兜售的“臺海沖突劇本”遭遇雙重打臉。
科爾比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喊話澳大利亞和日本,要求一旦臺海戰爭爆發,“盟友必須明確參戰角色”。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在德國明確表示,“澳大利亞的優先選項是國家主權,不會討論假設性議題。”當天,阿爾巴尼斯帶著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高管穿梭于上海談判桌,希望與中國鋼鐵業深化合作,深度參與脫碳行動、簽署鐵礦石長期供應協議。帶著上千億生意談合作的人,怎么可能轉身為美國火中取栗?這種務實選擇,比任何外交聲明都更具說服力。澳大利亞軍方在美澳最大聯合軍演“護身軍刀”開幕當天,當著19國參演部隊的面強調,“演習目標是不發生戰爭”
至于日本,巖屋毅已經在吉隆坡向中國外長重申“堅持1972年聯合聲明”,變相拒絕站隊
最諷刺的是,當科爾比強推“盟友須明確參戰角色”時,五角大樓自己卻連“是否協防臺灣”的官方承諾都不敢給。這種“老大躲后面,小弟沖前線”的操作,讓《金融時報》都承認,“讓盟友沮喪”。
美國這套“軍事綁架術”失靈,暴露了三個現實。第一是軍力威懾貶值,當中國火箭軍的東風導彈射程覆蓋關島,當殲-20機群規模超過F22,美軍航母在臺海的威懾力早已今非昔比。澳大利亞防長私下抱怨:“中國海軍監控軍演已成常態”。這種習以為常,本身就是威懾平衡逆轉的信號。
第二是經濟牌反向生效。特朗普對華加征的關稅,讓澳大利亞吃盡苦頭。2023年中國解除澳煤禁令后,澳對華出口暴漲37%,西澳鐵礦石礦區晝夜不休運轉。此刻阿爾巴尼斯在上海大談“鋼鐵脫碳合作”,恰說明誰才是真正關乎澳洲民生的人。
第三是戰略自主覺醒,日本突然取消美日軍售會議,澳大利亞公開拒絕“預先承諾”,這些舉動撕開了美國盟友體系的裂縫。用澳洲學者的話說:“當美軍F-35的完好率跌破50%,而中國六代機已首飛兩款時,沒人愿為過期霸權買單”。
這場鬧劇還揭穿了真相。所謂“伙伴”實為棋子,五角大樓逼迫日澳表態的密電曝光后,臺灣網友炸鍋:“原來美國早準備甩鍋!”這種赤裸裸的利用關系,讓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幻夢碎了一地。
當科爾比們還在用冷戰劇本導戲時,亞太國家已用行動投票——阿爾巴尼斯的訪華行程從7天延至9天,日本汽車巨頭宣布千億對華新能源投資,東南亞多國拒絕選邊站。軍事霸權堆砌的“伙伴”虛影,終將隨著軍事霸權的衰退而徹底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