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廣東省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藍圖中,基層醫療能力的躍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縣域醫療的“夾心層”,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以專科建設為突破口,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精準幫扶下,打造出心血管內科等六大優勢專科,實現了從“被動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報聚焦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推出“強專科·惠民生——縣區級醫院優勢專科巡禮”系列報道,聚焦這些扎根基層的醫療力量,記錄他們如何破解“大病不出縣(區)”的難題,用技術革新與服務升級守護一方百姓健康。
在清遠市清城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入院到開通血管的時間已縮短至50分鐘,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這一突破性進展的背后,是清城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十年磨一劍的深耕。
作為清遠市臨床重點專科,該科依托廣清幫扶框架,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立深度合作,率先在縣區級醫院開展冠脈介入等高難度技術,讓復雜心血管疾病患者無需遠赴省城,便能獲得“黃金時間”內的精準救治。從胸痛中心的高效運轉到“三高共管”的慢病防控,這支“救心”團隊正以技術革新與模式創新,重塑區域內心血管疾病的診療生態。
高發病種遇上“1.5級預防”
關口前移破解區域健康困局
清遠地處粵北山區,冠心病與高血壓長期占據區域心血管疾病譜的前列。面對這一挑戰,清城區人民醫院心內科并未止步于發病后的治療,而是將防線前移至“1.5級預防”——針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及肥胖人群的早期干預。“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疾病發生后的救治,但現在,通過社區篩查和健康宣教,我們幫助患者從源頭上降低發病風險。”心血管疾病專家、科室負責人黃昌寧介紹。
這一理念的落地,離不開多層級聯動的慢病管理體系。科室通過“心視野心對話”訂閱號定期推送科普內容,聯合社區開展義診篩查,將健康知識滲透至鄉鎮與街道。對于已確診患者,科室建立個性化隨訪機制,依托信息化手段跟蹤血壓、血糖等關鍵指標,確保干預措施精準觸達。數據顯示,通過早期干預,區域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現下降趨勢,而這一模式正逐步向清遠市其他縣區推廣。
介入技術“破局”
縣區醫院也能打贏“心臟保衛戰”
“患者突發心梗,從鄉鎮衛生院轉診至我院導管室,D-to-B時間(入院至血管開通)僅用了48分鐘。”黃昌寧至今記得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過去,這類復雜病例往往需轉診至廣州三甲醫院,但轉運途中的時間損耗可能導致心肌不可逆壞死。如今,隨著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的引入和省級專家的常態化駐點支持,清城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已能獨立開展急診冠脈介入手術,年手術量位居清遠市縣區級醫院前列。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賦能。每周,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專家團隊會下沉至該科,現場指導復雜冠脈病變手術,并通過“手把手”教學提升本地醫生的技術水平。對于極少數需要更高難度設備的病例,科室則依托綠色通道,快速對接上級醫院完成轉運。這種“無縫銜接”的救治模式,不僅讓急性心梗死亡率顯著下降,更讓患者術后康復質量大幅提升。
從急救到康復
老年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家”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讓心梗、慢性心衰等疾病的長期管理成為科室的新課題。在清城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出院并非治療的終點。科室創新提出“三高共管+體重管理”的綜合管理模式,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干預與心臟康復相結合,通過定期隨訪、遠程監測等手段,減少患者二次入院風險。
這一模式的實踐,以國家級標準版胸痛中心建設為依托。從村醫首診到導管室救治,科室將救治鏈條延伸至基層醫療網絡,確保患者在發病第一時間獲得規范處置。此外,針對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多病共存問題,科室聯合內分泌科、營養科等多學科團隊,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我們不僅要救活患者,更要讓他們活得有質量。”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溫瑋 通訊員 陳雯
視頻、攝影 南都記者 馬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