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消化系統中,有一個神秘而重要的器官——小腸。它蜿蜒曲折,全長竟達5-7米,連接著胃和結腸,承擔著人體營養吸收的重任。然而,正是這個至關重要的器官,長期以來卻被譽為“身體中的馬里亞納海溝”。
為什么這樣形容?因為小腸位于人體深部,腸壁薄如蟬翼,僅有3毫米厚,是全消化道中最為纖薄之處。這種解剖特點使得小腸疾病往往隱匿難察,診斷困難。更讓人擔憂的是,小腸疾病種類繁多:小腸腫瘤、息肉病、炎癥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等,每一種都可能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
過去,面對無法明確病理診斷或無法實施內鏡干預的小腸疾病,醫生們往往只能建議患者接受外科手術——這意味著更大的創傷、更長的恢復期,以及更多的風險。
如今,這一困境終于迎來了轉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的內鏡下小腸黏膜切除術,為小腸疾病的診治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這項技術的原理聽起來就像科幻電影中的情節:醫生通過氣囊輔助小腸鏡,如同潛水器般深入人體“馬里亞納海溝”,精準抵達小腸病灶位置,然后對粘膜及粘膜下病灶實施“微創手術”,既能獲得病理診斷,又能實現治療目的。
從大手術到微創,劉大爺的經歷讓人感慨
60歲的劉大爺多年患黑斑-息肉綜合征,這種病會反復長出息肉,引發腸套疊和腸梗阻,疼痛難忍。他之前做了好多次開腹手術,肚子上留下了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
在瑞金醫院,醫生給他推薦了這種新方法——只用一根小小的內鏡,不開刀就能把息肉干凈利落地切除。手術后劉大爺恢復得特別快,第二天就能正常下床,生活幾乎不受影響。
劉大爺說:“真希望早點知道這個技術,就不用吃那么多苦頭了!”
圖1.60歲的劉大爺(化名)因患黑斑-息肉綜合征,已于外院實施多次開腹手術治療因小腸息肉引發的腸套疊和腸梗阻,后來到瑞金醫院消化科實施小腸粘膜切除術,通過內鏡這種無創的方式治療疾病。左圖為劉大爺腹部的手術疤痕,右圖為劉大爺于瑞金醫院消化科實施小腸粘膜切除術治療疾病。
或許你會懷疑:這么新奇的技術到底靠不靠譜?事實上,這個技術早在2022年就寫進了中國官方的小腸疾病診療指南——"中國小腸鏡診治Peutz-Jeghers綜合征的專家共識",瑞金醫院消化科的顧于蓓副主任醫師,還是這個共識的制定者之一。
不僅如此,2023年,日本制定的相關臨床指南更是將小腸粘膜切除術確定為治療黑斑-息肉綜合征的主要方法,這標志著該技術已成為國際標準治療方案。
提高診斷準確率,小腸疾病不再難診
除了治療功能,小腸粘膜切除術在疾病診斷方面也展現出了獨特優勢。傳統的小腸鏡檢查往往只能獲得少量組織標本,而小腸粘膜切除術能夠"大塊、整片"地切除病灶粘膜,為病理科提供更多、更完整的組織樣本,大大提高了診斷準確率。
在瑞金醫院“廣慈金光臨床技術啟航項目”的支持下,鄒多武主任帶領的消化內科團隊進一步創新,開展了“經小腸鏡超聲引導下粘膜切除術”。2024年至今,該團隊已成功完成26例小腸淋巴瘤患者的精準診斷,為這些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風險。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一位擬診回腸淋巴瘤的患者,通過小腸粘膜切除術獲取了大塊病理組織,最終被病理科確診為"伴IRF4重排的非霍奇金大B細胞淋巴瘤"。這種精準診斷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避免了誤診誤治的風險。
圖2 實施小腸粘膜切除術對擬診回腸淋巴瘤患者獲取大塊病理組織,經病理科最終診斷為:伴IRF4重排的非霍奇金大B細胞淋巴瘤。
2025年7月,小腸粘膜切除術正式認定為上海首次開展新技術,這一權威認證標志著該技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醫學界的充分肯定。
小腸粘膜切除術的成功開展,不僅填補了小腸疾病診治的技術空白,更為眾多小腸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項技術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體“馬里亞納海溝”中的黑暗角落,讓曾經“隱身”的小腸疾病無處遁形。
每項新技術背后,都離不開醫生們長久的堅持和努力。正是他們的努力,讓過去難治的小腸疾病,如今變得簡單易治。
門診時間
鄒多武主任
專家門診:
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國際醫療部:周一下午
顧于蓓 副主任醫師
專家門診:
周二下午,周四下午
擅長小腸疾病的內鏡診斷和治療
撰文:顧于蓓 張子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