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國際上最敏感、最讓人捏一把汗的地區,臺灣海峽絕對榜上有名。
過去十年,島內政壇風云突變,民進黨當局更是一路“加速”,各種“以外謀獨”的小動作不斷,把整個臺海問題搞得劍拔弩張。有些人很不解,大陸明明已經強大得離譜,為啥還遲遲沒有動手解決臺灣問題?難道是在怕什么?
不少普通人可能心里也有同樣的疑問,甚至覺得憋屈——都說強大了,怎么還讓那些“臺獨分子”蹦跶?
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幾年前就這么說過。
“這事兒急不得,別被美國人下的套給套進去!”張召他這番話,越到今天越讓人回味。
先從最近的新聞說起。2025年春天,島內的“漢光演習”又鬧得挺大,這回美國直接派了前駐韓美軍司令到場當“觀察員”,島內輿論直接高潮,說什么“美臺軍事合作升級”。更離譜的是,美國那邊還繼續宣布新一輪對臺軍售,F-16V、M1坦克,還有無人機裝備,仿佛下餃子一樣。但只要你稍微留意數據會發現,臺海真正的風暴眼,永遠不在島上,而在中美博弈的大棋盤里。
張召忠分析過,美國始終把臺灣當“籌碼”,明里“一個中國”,暗地卻是臺獨勢力的最大后臺。這種“雙面操作”,不光讓臺灣問題難解,更是在給中國下套。
歷史是最好的照妖鏡。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早把臺灣的歸屬說得清清楚楚。二戰結束,臺灣光復,法理上沒有任何懸念。但到了1949年,國共內戰后,蔣介石退守臺灣。美國原本想拉攏新中國,結果因為朝鮮戰爭,關系徹底鬧掰。美國自此打定主意,要讓臺灣“維持分裂狀態”,把臺海問題做成地緣博弈的工具。
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臺灣當局的代表被“踢出聯合國”,中國大陸終于坐上了合法席位。美國卻沒死心,1979年通過了一系列“與臺灣關系法”,對臺軍售不斷,實際目的很清楚,就是“以臺制華”。
“表面上一個中國,實際靠賣軍火撈錢,還能掣肘中國,這種算盤打得賊精。”張召忠一針見血。
問題回到現實:2025年,中國軍力已今非昔比,武統的硬實力看起來已經碾壓,怎么還遲遲不動?
很多人問,解放軍東部戰區一年下水的軍艦,比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多,殲-35、東風-17、山東艦……這些“國之重器”都亮了家底,臺軍那點家底,根本不夠看。可偏偏就是沒動手。
按兵不動,不是沒能力,而是因為“我們怕掉進美國的坑”。
張召忠歸納了三大風險,層層遞進:
風險一:軍事行動的巨大不確定性
別看臺灣離大陸只有180公里,軍事上那可是“最復雜的180公里”。地形復雜、臺軍防線密布,海峽天氣變化多端。而且美軍在西太平洋常年部署兩個航母戰斗群,關島、沖繩、橫須賀、達爾文,四面環伺。
2025年4月“海峽雷霆-2025A”聯合演練時,美國就緊盯著,B-1B轟炸機和偵察衛星24小時不斷監控。臺海一旦有事,美國如果參戰,局勢必然全面失控。這種可能性沒人敢100%排除。
“現在這個年代,沒人能玩得起熱戰。動輒制裁、封鎖,搞不好還牽連一大堆國家。”
風險二:兩岸經濟深度綁定
兩岸貿易額2024年再創新高,突破2600億美元,臺商在大陸注冊企業超過12萬家,全球70%的先進芯片都出自臺積電。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打起來,兩岸首當其沖,全球IT產業都得跟著遭殃。
美國不斷炒作“臺積電戰時自毀”,本質是要讓臺灣失去“戰略緩沖”的經濟優勢。實際上,一旦斷鏈,西方損失也很大,但他們可以用“對抗中國”轉移矛盾,最后還是臺灣人和大陸人買單。
風險三:國際輿論和話語權爭奪
聯合國大會2024年有127個國家聯署支持“一個中國”,這歷史最高。但國際輿論場卻越來越亂。“中國威脅論”成了美歐輿論的“流量密碼”。每次解放軍演習,西方媒體都刷屏說“破壞和平”“要武統臺灣”,反而忽略了臺獨分裂的根本問題。
“輿論戰”背后,是美國資本、智庫、媒體的全套操作。2024年民進黨靠天量預算,直接買美咨詢公司包裝“大陸威脅”,各種“親美仇中”的聲音泛濫網絡。“一打輿論戰,咱們在海外就處處被動。”
張召忠反復提醒,千萬不要以為美國軍售、輿論炒作只是嚇唬人。“他們在下大棋!”
美對臺軍售,從F-5E到F-16V,再到MQ-9無人機、M1A2坦克,裝備看似高大上,但真正讓臺灣自己“能打多久”誰都心知肚明。本質是讓臺灣當“棋子”,為美戰略服務。
2025年4月,美國干脆把原駐韓司令調到臺“漢光演習”掛名顧問,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說白了就是給中國設局。真有一天打起來,臺軍先打“消耗戰”,美軍再看中國出手的“烈度”再決定下一步。
2024年,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明確限制臺企對大陸技術轉讓。臺積電高管早就透露,美國在逼臺“戰爭情況下自毀工廠”。表面說是“防止技術外流”,實際是把臺灣未來變成“棄子”。
一旦真打,臺積電被毀,全球芯片荒不可想象。美國卻可以用自己的芯片廠“補位”,對全球產業鏈有巨大利益。
島內媒體、網紅、學者,背后多少拿著美國“咨詢公司”經費?
2024年島內選舉期間,民進黨在便利店、網咖、社群平臺全方位灌輸“大陸威脅論”。美學者“操盤”輿論,把臺灣民眾推向“恐中、仇中”的極端。
美國的手法,早在全球玩爛了。“顏色革命”“網絡造勢”,對臺灣民眾心理影響極大。
其實中國按兵不動,反而是最“反套路”的策略。張召忠提過一句話:“大棋要穩下,不能讓小動作打亂全盤。”
2024-2025年,東部戰區幾乎每個月都搞一次實戰化演練,“環臺島封控”“聯合火力打擊”,大陸軍力展現讓臺獨分子徹底慌了。山東艦、福建艦航母編隊多次南北兩線出擊,東風-17、東風-16導彈成批亮相。
這“以武促和”的策略,不是動真格,而是讓對岸明白“紅線不能碰”,但也給足對方臺階,不把局勢推向失控。
2024年,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與臺灣斷交后,臺省“邦交國”只剩13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RCEP等區域合作把亞非拉國家都“拉進朋友圈”,對臺灣省形成“國際空間收縮”。臺灣地區國際參與度降到新低。
在聯合國、世衛等國際組織場合,中國代表團多次封殺臺灣當局參與企圖。臺獨勢力“國際曝光率”急速下降,外援越來越少。
大陸針對臺灣持續推進“惠臺政策”,比如免簽證、職業資格互認、創業扶持等。2024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超200場,臺青在大陸就業創業同比增18%。
這種軟實力,才是真正讓臺灣民眾感受到“大陸是機會之地”,不是威脅。凡來過大陸的人,基本都會重新認識兩岸關系。
島內經濟對大陸依賴已成常態。無論民進黨怎么“脫鉤”,臺資企業、農產品、半導體、文創、旅游等方方面面離不開大陸市場。
文化上,兩岸共同的血緣、語言、宗教、歷史,每一次交流都在加深“家”的認同。民間認同是解題的鑰匙。
張召忠說,中國現在是“戰略定力”的典范,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等到世界變了,臺灣自然會回到家里。”
2025年,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科技、軍工全面崛起。航母、五代機、高超音速導彈都是自主可控,全球產業鏈的“主心骨”。
時間其實站在中國一邊。越往后,國際環境、兩岸認同、經濟利益都會讓統一水到渠成。
武統絕非唯一選項,真正的關鍵,是怎么讓臺灣同胞自愿認同、國際社會心服口服。等到“中國方案”成為世界的主流選擇,島內的“臺獨分子”也就沒了根基。
從1943年開羅宣言,到2025年今天,臺灣問題始終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現在的中國,有能力、有底氣、更有耐心。按兵不動,是對美國“圈套”的清醒洞察,也是對臺灣2300萬同胞的最大善意。
“慢慢來,才能贏得更徹底。”張召忠的提醒,其實是整個中國戰略層的共識。只要中國繼續強大,只要民心在一塊,美國設的圈套再多,也都只是“紙老虎”。
有朝一日,兩岸團圓,必然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結局。那時候,所有的等待,都會有回響。
- 參考資料:
- 《警惕美國在臺海設下的新陷阱》,閩南網,2024-2025年新聞稿
- 張召忠《決勝大國博弈》,2023年,現代出版社
- 《2024兩岸經貿數據分析報告》,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及2024年相關決議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