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那年,她的親人相繼離世,年幼的她差點就隨著親人而去。可后來,也是她終身未婚,青史留名,她就是吳貽芳。
說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畢竟中國教育史上,一直都有“男有蔡元培,女有吳貽芳”的說法。接下來,咱們就一起走進這位能與蔡元培相提并論的女教育家的“傳奇人生”。
1921年,美國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學校長布萊克夫人到北京女高師演講,現場的翻譯,就是吳貽芳。她的表現十分出色,布萊克夫人對她非常滿意,隨后就邀請她到美國留學。
在布萊克校長的 推薦下,吳貽芳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的“巴勃爾獎學金”,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
次年,吳貽芳就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道路。作為長輩,她的姨夫陳舒通再次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并且在告別前叮囑她:“不要忘記,你是炎黃子孫;學成之后,你應該回來報效國家。”吳貽芳將這話深深地記在了心里。
在美國,吳貽芳不光學習成績十分優異,還積極參加各種留學生的活動,擔任了北美中國基督教學生會的會長、留美中國學生會副會長等重要職位。
1926年,澳大利亞總理前往美國演講,演講中,這個總理對于我國的態度十分傲慢,甚至說出了污蔑近代中國的話語。這讓吳貽芳十分憤怒,她連夜寫出一篇文章刊登在《密歇根日報》上面,維護我國的國家尊嚴。
畢業之后,金陵女大邀請吳貽芳回國擔任校長,她毫不猶豫地回國,1928年正式就任。上任后,她首先調整學校機構編制,解決師資不足問題,改善教師居住條件和薪俸待遇,組建了一支堅強的教育團隊。
金陵女大的校訓是“厚生”,意思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還要用智慧和能力幫助他人和社會。
吳貽芳也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這一理念,她經常將自己的演講費等收入轉交給學校,還把雨衣借給去農村服務的學生。
抗戰爆發以后,金陵女大被迫遷往四川。吳貽芳把師生都安排好以后,才最后一個離開南京。她說:“當我們跳上船的那一瞬間,知道自己的校園、國家的首都,在幾天之內就會被侵占,心里感到悲痛萬分。”
到了成都以后,她還是堅持辦學,鼓勵學生參與抗戰服務,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女性人才。
1938年,吳貽芳又被聘請為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成為5%的女性參政員之一。其實,原本她并不愿意卷入政治之中,只想一心辦好教育。但吳貽芳也知道,國難當頭,自己必須肩負起這項重大責任。
1945年,她又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聯合國制憲會議。會場上,她那流利的英文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吳貽芳也成了第一位在《聯合國憲章》上面簽字的女性。
抗戰勝利之后,宋美齡曾多次邀請吳貽芳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但都被她婉拒。吳貽芳知道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無論如何都不愿與之同流合污。2年后,“五二〇慘案”發生,她在國民黨參議會與蔣介石激烈辯論,隨后憤然離場。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宋美齡又送來了機票和邀請信,吳貽芳再次拒絕了對方,選擇留在大陸。
新中國成立之后,吳貽芳就積極投身于教育事業。1953年,她就被任命為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常常深入學校聽課、調研,積極解決基層教育問題。次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主席更是親自握著她的手說:
“你就是吳貽芳,金女大的,久仰大名,未見其人,今天總算見到了。”
有著這樣輝煌成績的吳貽芳,幼時的經歷卻非常坎坷。
吳貽芳出生在湖北武昌的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吳守訓在縣牙厘局工作,曾擔任當陽縣知縣。雖然家境還算殷實,但家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父親希望女兒們裹小腳、學女紅,而不是讀書識字。
姐姐吳貽芬15歲的時候,聽說二姨夫陳叔通參與創辦了杭州女學堂,便吵著要去讀書。可父親忙于上任,母親又做不了主,吳貽芬一氣之下吞下一枚金戒指,險些丟了性命。父親這才意識到女兒們對知識有多渴望,將她們送到杭州讀書。
這一年,吳貽芳年僅11歲,就開始了她的求學之路。在杭州的新式學堂里,吳貽芳和姐姐不僅學習文化知識,還加入了放足會,擺脫了纏足的陋習。她們立下“讀書目的為救國”的宏偉愿望,決心用知識改變命運。
二姨夫陳叔通從日本留學回來后,發現學校沒有英語課,又幫她們轉到上海啟明女校,后來又到蘇州景海女塾,因為這里的英文教學更出色。在蘇州,吳貽芳的英文成績突飛猛進。
但就在她沉浸在學習的海洋中的時候,家庭卻忽然遭逢變故。1909年,父親吳守訓因為被局長唆使挪用公款,最終選擇跳江自殺。父親去世后,家里瞬間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吳貽芳姐妹不得不輟學,跟著家人搬到外婆家居住。
辛亥革命之后,全家又搬到了上海。哥哥吳貽榘從清華學堂輟學回來,因為生活壓力和討債失敗受到吳貽芬的責罵,也跳江自盡。母親本就有肺病,加上喪夫喪子的打擊,不久也離開了人世。姐姐吳貽芬因為自責哥哥的死,在母親喪事期間上吊自殺。
短短一個月時間,吳貽芳接連失去了3位至親,只有十幾歲的她悲痛欲絕,一度想要追隨親人而去。這個時候,她的姨夫陳叔通伸出了援手,將吳貽芳和祖母都接到家里,并且耐心地開導她說:“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你還有祖母和妹妹,你對她們是有責任和擔當的。”
在姨夫的鼓勵之下,吳貽芳再次振作起來,隨后又在姨夫的支持下,進入杭州弘道女中,直接去了4年級讀書。她把所有悲痛都化為了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
21歲那年,吳貽芳隨陳叔通全家移居北京,經介紹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及附屬小學擔任英文老師。在這里,她遇到了改變她人生的人,歷史老師諾瑪麗。諾瑪麗看出吳貽芳的潛力,寫信邀請她到金陵女子大學深造。
可因為寄居在姨夫家中,吳貽芳有些不好意思再麻煩長輩,但姨夫再次支持她,鼓勵她投考金陵女大,還承諾為她承擔學費。
1916年,23歲的吳貽芳就進入了金陵女大,她利用課余的時間補上落下的功課,在她的努力下,各門成績都是優。同年,她又當選學生自治會會長,展現出了十分卓越的領導才能。畢業后,她就成了金陵女大首屆畢業生之一。
同年,她又應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教學方法別出心裁,深受學生喜愛。此后,吳貽芳就正式走上了教育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吳貽芳一生都沒有結婚,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不過,她一直都很支持學生和教師結婚,常常當證婚人。
她的好朋友曾經問過她:“你以前有沒有認真談過戀愛,有沒有人向你求婚?”吳貽芳的回答是:“自從長大后,親人接二連三地離世,我從來也沒有想過個人的問題,剛開始是為了祖母和妹妹而活,后來為了完成學業,沒有時間顧及婚姻問題。”
更有意思的是,她曾經在學生演出的話劇《金陵傳說》中說,自己早就已經嫁給了“金先生”,這位“金先生”不是旁人,正是金陵女大。
1979年,86歲的吳貽芳獲得母校密歇根大學頒發的“和平與智慧女神”獎,她在致辭中說:“這不僅是給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給予我的祖國、我國人民、特別是我們中國婦女的榮譽。”
1985年11月10日,吳貽芳在南京逝世,享年92歲。可以說,她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是個“真正的人民教育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