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個月大的患兒因頸部巨大淋巴管畸形壓迫氣道,面臨呼吸與進食危機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介入血管瘤科李海波主任團隊以超聲引導下的微創介入技術成功施治。一年后復查,病灶基本消失,患兒重獲健康呼吸。這背后,是我國每年4%-10%新生兒可能遭遇的挑戰——嬰幼兒血管瘤與脈管畸形。隨著醫學進步,這類疾病正從“觀察等待”轉向科學精準干預。
消退與永存:識別血管病變的關鍵分水嶺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皮膚上的紅痕常陷入認知混淆。“血管瘤是細胞數量異常增殖,但細胞本身正常;血管畸形則是細胞變異,形態結構異常。”李海波主任一語道破核心差異。典型草莓狀血管瘤多在出生一周后顯現小紅點,滿月至三個月快速凸起,5-6個月趨穩,一歲后自然消退。而鮮紅斑痣等血管畸形自出生即存在,表現為平坦持久的紅斑或包塊。“臨床中10歲以上人群自稱的‘血管瘤’,90%實為終身存在的血管畸形。”這種本質區別直接決定診療策略。
時間窗里的生命抉擇:高危病變的干預邏輯
“并非所有紅痕都需立刻處理,但特定部位延誤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傷害。”李海波強調眼周、鼻唇、氣道及會陰區屬于高風險區域。他解釋其中兇險:氣道血管瘤在增生期可急速阻塞呼吸道;而會陰區因護理困難,破潰感染率高達60%-70%,最終形成瘢痕。當瘤體超過5厘米或呈節段性大面積生長時,常提示合并PHACE綜合征等全身性問題,這類患兒需完善MRI評估并盡早干預。對于血管瘤高發的早產兒群體,團隊采取更精細的權衡策略——部位風險優先于瘤體大小,通過外用藥或低風險口服藥實現安全控制。
從毫米針孔到平價藥水:普惠醫療的雙軌突破
面對必須干預的病變,現代醫學提供多重選擇。李海波團隊首創的超聲/DSA引導技術將治療創口縮至針眼大小。“傳統手術可能遺留瘢痕且易復發,而介入治療通過單一針孔可重復操作。”他提及頜面部KM綜合征等疑難病例,經綜合手段治療,治愈率已達90%。更讓家庭欣慰的是,耗材集采與醫保政策顯著降低了費用門檻。
與此同時,早期淺表血管瘤有了更經濟的解決方案。基于李海波參與的《中國口服阿替洛爾專家共識》,約7元/瓶的噻嗎洛爾滴眼液成為科學選擇。“在醫生指導下外用干預,許多患兒門診即可控制病情。”這種分級診療模式正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家庭。
身心共愈:從無疤理念到全周期關懷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在三歲前,通過藥物與微創技術避免孩子帶著瘢痕進入幼兒園。”李海波道出團隊的治療哲學。對于難以完全消除痕跡的復雜血管畸形患兒,中心建立心理干預機制:一方面引導家長科學認知避免焦慮傳導,另一方面聯動心理科早期介入社會適應性訓練。這種全周期管理模式正從實驗室獲得新支撐——團隊發現內皮細胞焦亡是靜脈畸形的關鍵通路,相關靶向藥物研究已進入探索階段。而通過整合影像學與臨床數據,“未來有望在病變早期用藥物控制,避免發展至需要手術的晚期”。從身體治愈到心理護航,兒童脈管性疾病的治療正開啟“無痕成長”的新篇章。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溫瑋 通訊員 周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