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報道截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昊天)本周早些時候,美國政府公布了最新的援助烏克蘭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歐洲國家先從美國購買前方急需的武器彈藥,再將它們轉讓給烏克蘭。然而,這個被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北約秘書長呂特認可的計劃還未開始實施,就在歐洲內部引發了分裂。
據“政治”新聞網美國版、英國《每日電訊報》、烏克蘭《基輔獨立報》等報道,第一個對美國援烏計劃說“不”的歐洲國家是法國。幾位法國官員表示,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歐洲國家購買在本地生產的武器裝備以加強國防工業,因此拒絕加入美國的計劃。
隨后,來自意大利媒體的消息顯示,該國政府同樣排除了直接購買美制武器的可能性,理由是“財政限制和技術兼容性”。意大利國防部消息人士稱,這一決定不應被視為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而是在探索其他方式;意大利依然可以為武器運輸提供幫助。
還有一些國家尚未決定是否加入美國倡導的新機制。捷克外長揚·利帕夫斯基表示:“我們已經參與了如此多的機制,目前沒有討論新的渠道……現在還為時過早。”目前,捷克管理著一個由12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共同為烏克蘭購買彈藥提供幫助。去年,該聯盟向烏克蘭軍隊提供了約150萬發彈藥,準備在2025年繼續推動交付。
另一方面,來自北約的消息稱,至少8個北約成員國有興趣扮演援烏物資的“二傳手”,它們是:德國、英國、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加拿大與荷蘭。上臺不久的德國默茨政府表現得尤為積極,主動提議為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北約上個月要求成員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3.5%,增加對烏援助資金有助于各國達到這一目標。
不過,即便是在支持“曲線援烏”方案的國家,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單方面要求歐洲出錢出力是不恰當的。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報道,作為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卡拉斯于當地時間7月16日表示,希望歐洲和美國“分擔”支援烏克蘭的成本。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也暗示美國不應坐收漁利:“我們為烏克蘭提供了大量資金……如果想要這場沖突停止,我非常希望看到所有的合作伙伴都作出實質性貢獻。”
德媒援引德國基爾研究所的數據稱,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是烏克蘭最大的單一援助國,但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同一時期的相關支出與美方大致相當。如果考慮到收容和援助烏克蘭難民的成本,歐盟的支出實際上超過美國。
英國路透社的相關報道提到,特朗普和呂特公布的只是一個“框架”,而不是可以立刻落地的執行方案。烏克蘭最終獲得的援助規模取決于歐美內部的磋商,關鍵問題是“誰來援助,何時援助”。正如一位北歐國家的外交官所言:“細節決定成敗。”下周,北約將在召集所有裝備“愛國者”系統的國家開會。美國前駐北約代表庫爾特·沃爾克認為,烏克蘭最終有望獲得12至13套“愛國者”,但可能需要1年才能全部交貨。
此外,特朗普一如既往地將恢復對烏軍援歸功于自身,但他的一些言論在美國和歐洲引發了困惑。例如,他宣稱,某個國家擁有17套“愛國者”系統,但公開資料顯示,除了美國,沒有任何北約國家有如此多的數量。一些人懷疑,特朗普口中的“17套”指的并不是包括發射車、雷達和輔助設備在內的完整系統,更像是系統中的某些組件。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