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洞,位于思順圩東面5公里處,地處思順、金坑交界的深山老林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曾是紅三軍團的后方總部和紅軍醫院,彭德懷、滕代遠等將領親自參與建設。讓我們穿越歷史,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紅色傳奇。
彭德懷曾在此挑糧蓋房——
1932年4月,紅三軍團在連續作戰后傷病員激增。彭德懷、滕代遠等紅軍將領考察思順時,發現四面懸崖、瀑布環繞的“大王洞”易守難攻,當即決定在此建立后方基地。
思順大王洞紅軍后方總部和紅軍醫院遺址
在思順蘇維埃政府動員下,群眾獻工獻料,半月內建起50多棟草房。彭德懷腳穿草鞋,帶頭下山挑糧;群眾用桐油烤制竹釘作防御武器。醫院設3個醫療所,可容納1600人,配套被服廠、槍械所等,甚至還有俱樂部豐富傷員生活。
四條進出通道均設碉堡:雞公嶺筑三層工事,牛屎坪、水龍坑等要隘建堡壘,壕溝布滿竹釘。駐守部隊配備4挺機槍、百支步槍,堪稱“一夫當關”的險塞。
烈火硝煙撲向大王洞——
1932年春,贛南大地硝煙再起。蔣介石在第三次“圍剿”慘敗后,仍執迷于“攘外必先安內”的毒計。他暗中收買廣東軍閥陳濟棠,以利誘之,使其派兵入贛“助剿”。
崇義蘇區的軍民們站在山崗上,望著遠處新豎起的敵軍哨卡,手中的梭鏢攥得更緊了。一場新的暴風雨,正向著這片紅色土地壓來。
1932年秋,國民黨粵軍副師長莫希德在攻占上猶營前后,將矛頭直指崇義大王洞。他認為崇義大王洞是紅軍后方據點,于是把“清剿”重點轉向崇義。
敵軍壓境,紅軍誓死布防——
9月底,粵軍余漢謀部聯合崇義縣“鏟共團”,兵分多路向崇義縣城發起進攻。駐守縣城的紅軍獨立十二營和游擊隊僅有300多人,雖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縣城失守,被迫撤向杰壩。10月3日,中共崇義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及各區黨政群機關都緊急轉移至大王洞。
此時的大王洞,除去重傷員,僅有不足600人能參與作戰:獨立十二營、醫院特務連,以及部分輕傷員和武裝起來的工作人員。
面對強敵,他們連夜部署防線——
第一連死守羊子坑,阻擊正面之敵;
第二連卡住牛屎坪,防備背后偷襲;
第三連與特務連堅守醫院,死戰側翼來犯之敵。
思順大王洞紅軍后方總部和紅軍醫院遺址
血戰兩日,寸土不讓——
10月4日,粵軍一個營向羊子坑發起沖鋒。紅軍依托工事,兩次擊退敵軍:第一次全殲敵一個連120余人,僅3人逃脫;第二次又斃敵兩個連大部,30余名殘兵狼狽潰退。次日,敵軍調集重兵再攻。紅軍憑借山腰戰壕,用土槍、石塊甚至長矛浴血抵抗。警衛排擊斃敵團長,斃傷百余人;牛屎坪陣地上的戰士與敵肉搏四小時,硬生生將敵人逼退。
叛徒帶路,醫院陷落——
然而,5日上午,戰局急轉直下。
3名叛徒引敵從小路偷襲牛屎坪,另一路敵軍在當地反動地主帶路下從金坑圓田攀崖包抄。醫院腹背受敵,戰士們用刺刀、槍托與敵廝殺7小時,最終防線崩潰。
重傷員被困火海,200余人被活活燒死;400多名輕傷員被俘,紅軍庫存的800余支槍、4門大炮盡數落入敵手。
烈火中的不屈——
大火燒了整整兩天。當湘贛紅獨十二師趕來救援時,大王洞已成焦土。
1932年10月5日,國民黨粵軍兩個團分三路進攻大王洞紅三軍團后方總部和紅軍醫院。因寡不敵眾,大王洞失守。
縣委書記朱明率殘部轉入深山游擊,縣蘇維埃主席湯昌桃帶領千余群眾分別向思順上峙及新地方向突圍。由于敵強我弱,領導人在游擊戰爭中犧牲或打散。
在這場慘烈的保衛戰中,紅軍戰士用生命詮釋了“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而國民黨軍焚燒傷員的暴行,更讓大王洞的焦土至今泣血。
歷史不會忘記——那些在火光中消逝的英雄烈士,永遠銘刻在這片紅土地上!
作者:黃嘉卿 黃亮
編輯:張文慧
審核:楊曉斌
審簽:徐 鵬
總監制:李啟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