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記者 許峰
清晨,天蒙蒙亮,臺州市路橋區的街道上還籠罩著一層薄霧。
臺州金橋汽車出租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真誠車隊隊長應偉文卻早已起床,他仔細檢查著出租車的輪胎、剎車和油表。28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讓應偉文安全行駛150萬公里。
“開出租車,安全才是最重要的。”57歲的應偉文憨憨一笑,用抹布擦拭腳墊上落下的灰塵后,踩下油門,開啟新的一天。
在臺州出租車行業,應偉文有個響亮的綽號——擺渡人。他救助傷病乘客30余人,發起“愛心助考”26年,帶領車隊服務高考考生超3000人次……
“開車是職業,幫人是本分。”應偉文的一句口頭禪,正是從握好方向盤到奉獻愛心路的初心所在。
“應師傅是好人。”說起應偉文,路橋街道古街社區90歲老黨員王乃訓贊不絕口。“一個電話就到,陪我看病3個多小時,連車費都不收……”王乃訓說。
在應偉文的行程里,這樣的“專車服務”并非偶然。7月1日下午,應偉文所住小區的保安老陳向他求助,妻子重癥出院,急需前往車站,回老家養護,但自己不熟悉打車軟件。應偉文二話不說,驅車前往。當老陳要支付車費時,他擺擺手,笑著說:“這錢不收,你趕緊去照顧家人。”
在應偉文的手機里,有1000多位聯系人,其中大多為老人或生活不便者。當“熱線”撥通時,就是應偉文的“專車服務”時間。
應偉文的善舉不是一時沖動。“我們家有7名黨員,我從小就耳濡目染。”1998年,應偉文在廣播中聽到一位腎病患者的故事,高昂的透析費用幾乎讓這個家庭走投無路。他毫不猶豫地將兩天的營收送到患者家中。從那一刻起,“助人為樂”便成為應偉文人生路上的堅定信條。
作為一名“的哥”,應偉文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特殊承諾——“五不四幫”:路遇傷者救死扶傷不收費、繞道超時延誤客人不收費、車輛故障造成不便不收費、交通事故中止服務不收費、操作不當乘客不滿不收費;對老弱病殘“扶一把”、遇路人有難“幫一把”、行李繁多“提一把”、雨天不便“撐一把”。
“車行十公里,好事一籮筐。”應偉文的同事說,2011年應偉文曾在45天時間里接連救助4名車禍傷者,將他們及時送醫。頻繁的送醫,讓醫院的醫護人員都認識了這位“的哥”。
翻開應偉文的行車記錄,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他撿到并歸還的乘客遺失物品不計其數;免費接送老人、孕婦、殘疾人成為常態;帶領車隊參與公益救援、扶貧幫困,成為臺州出租車行業名副其實的“道德標桿”。
在應偉文的出租車后備箱里,常年備著急救包,甚至還有給低血糖乘客準備的糖果。這些細節,無不體現著這位普通司機的不普通之處。
2022年7月,應偉文在市府大道遇到騎電動車摔傷的陳先生,冒雨將其抱上車送往醫院,幫其掛號、墊付押金、聯系家屬。“家屬一開始以為我是肇事者,調了監控才跟我道歉、感謝。”一開始有些委屈,但一想人救回來了,應偉文又釋然了。
在應偉文的出租車上,綁著一條略微褪色的紅綢帶,上面印著今年高考期間“愛心送考”車隊的特殊標志。
2000年夏天,應偉文路過高考考場,看到有家長帶著考生在烈日下等車,他萌生想法:能不能組織一支車隊,免費接送考生?
這一想法得到公司的全力支持。隨后,7輛貼著“愛心送考”標識的出租車出現在臺州各考點。愛心送考,一送就是26年。從最初的7輛出租車,到如今50輛規模的車隊,志愿服務的隊伍愈加龐大。
“有人曾問,現在家庭很多都有私家車。‘愛心送考’還有必要嗎?”應偉文說,在他的理解中,助人就是突發意外中的援手,是一種雪中送炭,所以高考的“護航人”,他們要繼續當下去。
應偉文的這份熱心腸,讓方向盤成了話筒,車廂變成講臺,在不經意間影響著身邊的人。
從車隊長到臺州金橋汽車出租公司黨支部書記,在他身體力行的帶動下,重陽節接送敬老院老人就醫、學雷鋒日讓弱勢群體免費乘車、為老黨員“送學上門”……“滾滾車輪”中,同行者越來越多,愛心火種更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應偉文的浙JD5111牌照出租車依然穿行在大街小巷。車燈劃破夜色,就像這座城市里一顆流動的星星。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