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出招了,一開口就是要把俄烏這張牌桌掀個底朝天,他的最新表演,雜糅著武器、關稅和最后通牒,比任何一出大戲都更讓人眼花繚亂。
特朗普高調宣布要為烏克蘭送去“愛國者”防空導彈,聲稱這是一筆由歐盟買單的“軍火生意”。
然而這筆聽起來很美的軍火交易,卻被發現更像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全球都在搜刮這種稀缺武器的家底,根本湊不出富余的來。
既然湊不出來,為何特朗普還要說出這樣的話呢?如今美西方與俄羅斯方面的關系究竟發展成了什么樣子呢?
特朗普最近的亮相堪稱驚艷,他向全世界宣告,要通過北約給烏克蘭送去“愛國者”防空導彈。
這可不是什么慈善,特朗普說得明明白白,這是一筆“生意”,所有費用由富裕的歐盟鄰居們買單。
他把這筆交易描繪成一記妙招,既能武裝烏克蘭,又能逼普京坐上談判桌,聽起來是不是天衣無縫?
可問題是,這筆生意更像是一張畫在天邊的大餅,好看,卻未必吃得到,因為全世界都在搜刮家底,這“愛國者”從何而來?
對烏克蘭來說,“愛國者”是救命稻草,是頭頂上唯一能擋住俄羅斯導彈的鐵穹,可這頂“鐵穹”早就被打得千瘡百孔。
如今的這頂安全帽不僅整套系統損失慘重,就連攔截導彈都快耗盡了,導彈這東西很金貴的,它不是超市貨架上的罐頭,而是全球都缺貨的奢侈品。
生產一枚攔截彈就要耗費巨資和漫長時間,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陸軍,自己手里能動用的也不過十來套,還得隨時準備調往全球熱點地區。
德國咬著牙送了三套,然后兩手一攤,說自家地主也沒余糧了,特朗普含糊其辭,暗示某個國家手握十七套卻用不上,可以轉讓。
這番話更像是空穴來風,反而印證了一個尷尬的事實:“愛國者”系統,全球都在搜刮家底,根本湊不出富余的來。
送武器的支票還沒兌現,特朗普又甩出了一份“最后通牒”,那就是給普京五十天時間立刻停火,否則就等著被百分之百的二級關稅淹沒吧。
這威脅聽著挺嚇人,但近兩個月的期限,讓所有人都聞到了一股作秀的味道,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更是把話挑明了,特朗普是在演戲。
更有意思的是,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正在前線集結重兵,這五十天哪里像是催命符,分明是給俄軍送上了一份從容備戰的“大禮包”,簡直是變相鼓勵普京畢其功于一役的感覺。
至于那高到百分之五百的貿易關稅威脅,更是雷聲大雨點小,誰不知道俄羅斯的能源現在主要賣家根本不是美西方國家。
從之前在伊以沖突和胡塞武裝問題上的“點到為止”,就能看出特朗普極力避免引火燒身,生怕把自家經濟拖下水。
美國這邊關稅談判正進行到關鍵時刻,難道要為了一個口頭威脅,親手撕毀自己好不容易談下來的貿易成果嗎?
面對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克里姆林宮的反應出奇地淡定,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無所謂。
不管特朗普嘴上怎么喊,美國給烏克蘭送武器送彈藥的節奏根本停不下來,這一點幾乎已經成為了克宮的共識。
普京也篤信,戰場上的主動權在自己手里,絕不會為了跟特朗普搞好關系,就放棄在烏克蘭的核心目標。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回應更是精彩,他輕輕一推,就把皮球踢回給了美國和烏克蘭。
拉夫羅夫表示,要是基輔真有誠意,談判哪用得著等五十天?言下之意很清楚,問題不出在俄羅斯方面,而是他們壓根沒有達成談判的誠意。
在俄羅斯看來,特朗普這種和事佬當得太業余,他只想摁著雙方的頭宣布停火,對背后的領土、安全等核心矛盾視而不見。
這種“和稀泥”式的調停,就像之前在加沙一樣,今天停了火,明天隨時可能打得更兇,而特朗普的反復橫跳,其實折射出的是美國深層的無力感。
想當年,他對付民主黨和馬斯克的時候,甚至是歐盟以及伊朗方面,手段都是相當強硬的,總能占到便宜。
可一碰到普京,他就好像亂了方寸,進退失據,這一方面是他急于兌現“結束戰爭”的競選承諾,另一方面也是被現實捆住了手腳。
更讓五角大樓憂心的是,如果俄羅斯真的在烏克蘭發動總攻,美軍勢必會被拖入大規模援助的泥潭。
到那個時候,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威懾另一個潛在對手的兵力,還能剩下多少?
無論是再次揮舞起陳舊的關稅大棒,還是想方設法把軍火賬單甩給歐洲,都暴露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山姆大叔手里的牌,真的不多了。
特朗普這張善變的臉,成了棋局上最大的未知數,讓本就迷霧重重的未來,更添一層詭譎,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美西方國家與俄羅斯方面的博弈呢?
細心的人或許已經發現,美國那邊不斷放狠話,壓力給得一波接一波,可俄羅斯這邊的反應卻出奇地冷靜,這就像兩個高手過招,一個拳拳生風,另一個卻在那兒打太極。
這就說明即便雙方已經鬧到這個份上了,誰也不敢真把最后那根線給掐斷,畢竟完全不說話的對手才是最危險的。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最近發了篇文章,直接把話說透了,點名這場博弈是個持久戰。
這話聽著挺悲觀的,但仔細想想,人家說的是大實話,從俄烏沖突開始到現在,俄羅斯跟西方的關系基本上已經降到冰點以下了。
政治對話停了,經濟往來斷了,軍事合作更是早就沒影了,這種情況下,誰還指望著一兩次談判就能讓關系回暖?
目前的情況就是,俄羅斯現在就是在那兒看著,美國要出什么牌,它先不急著接招,特朗普說要發“重大聲明”,還說有“驚喜”,俄羅斯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
這種沉默其實是一種智慧,絕不輕易表露反應,這就是古話常說的以不變應萬變,貿然回應容易被帶節奏,不如等對方把底牌亮出來再說。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俄羅斯已經不做夢了,就是不再幻想著跟美國和好如初,也不指望烏克蘭問題能很快解決。
人家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了,外交、軍事、經濟各個方面都在構建長期抗壓的機制。
這就像準備過冬的動物,早早就開始儲備糧食了,莫斯科現在的心態很明確,既然回不到從前,那就把現在這種對抗當成新常態。
可即便關系已經糟到這個地步,俄羅斯還是想跟美國保持一定的溝通,這個道理很簡單,兩個核大國要是連話都不說了,萬一哪天擦槍走火,后果誰都承擔不起。
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態度強硬,這涉及它的核心利益,沒得商量,但在其他問題上,比如地區安全、核裁軍這些事兒,莫斯科還是愿意跟華盛頓聊聊的。
哪怕聊不出什么結果,至少有個溝通渠道在,能避免因為誤判而釀成大禍。
這種“既對話又交手”的策略,看似矛盾,實則高明,一方面展示強硬姿態,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另一方面又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絕。
看看現在的國際局勢,美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博弈已經成了常態,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都在尋找對方的軟肋,但又都不敢真的撕破臉。
這種微妙的平衡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局部摩擦會不斷升溫,但全面對抗的可能性不大,雙方會在某些議題上進行戰術性接觸,但戰略層面的對立很難改變。
這場國際博弈給我們的啟示很明顯,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里,實力才是硬道理。
看看俄羅斯,即便面臨西方的全面制裁和壓力,依然能夠保持戰略定力,關鍵就在于它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
軍事實力讓它在安全上有底氣,能源資源讓它在經濟上有籌碼,廣闊的國土讓它在戰略上有縱深。
反過來想想,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實力,在國際博弈中就只能任人擺布,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任何一個有志氣的民族都不愿意接受。
國家要發展,這不是口號,而是生存的必需,經濟、科技、軍事、文化這些方面缺了哪一個,在國際競爭中都會吃虧。
當今世界,大國博弈已經進入了新階段,不是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綜合國力的全方位較量,經濟戰、科技戰、輿論戰、外交戰,各種手段層出不窮。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發展壯大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利益,才能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尊重,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