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隆坡舉辦的東盟外長會相當熱鬧,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外長幾乎都來了,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長都齊聚一堂,足以可見東盟在國際中地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但仔細的人會發現,唯獨印度外長蘇杰生不見蹤影。最近,印度和東盟鬧得不愉快。
前不久,印度工商部長戈亞爾發表爭議言論,他抨擊東盟為“中國B隊”,并批評印-東盟貿易戰略“愚蠢”。最近“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印度政府正考慮終止與東盟簽訂的《印度-東盟貨物貿易協定》。
關于印度“退群”的理由有好幾個:第一,貿易逆差激增。印度認為自2010年協定簽署以來,印度對東盟的貿易逆差從50億美元飆升至2022-23財年的435.7億美元,認為該協定未帶來對等利益,反而削弱本土制造業競爭力;第二,關稅減讓不對稱。雖然東盟對印平均減稅76.4%,但這數據存在注水,因為東盟內部減免水平不一樣。
比如主要經濟體如印尼(50.1%)、越南(69.7%)的實際減稅幅度低于小國,印度企業僅能利用30-40%的協定優惠,而東盟企業利用率高達65-70%,加劇不公平競爭;第三,東盟沒有嚴格執行印標準局質量認證,并縱容中國商品通過轉口規避關稅,導致中國商品“傾銷”印度市場,沖擊印度本土產業。這也是為什么印度工商部長將東盟定義為“中國B隊”,印度認為東盟在貿易上過度依賴中國,成為中國商品進入印度的“走廊”,威脅印度國家安全和經濟自主,不能便宜了中國。
有人說,2010年在印度本土制造業還沒充分發展,且在東盟國家沒對印擅長的服務業充分開放的條件下,就貿然簽署了自貿協議,這個決策非常不明智,拖累了印度本土制造業發展。表面看挺有道理,其實這只能說明印度過去15年發展太慢了,所以跟不上快速發展的東盟。10年前越南還在大量進口印度鋼鐵,這兩年打得印度也就只會非關稅壁壘保護了。莫迪一上臺發布了不少政策發展“印度制造”,結果十幾年過去,印度制造業占GDP比例反而下滑了。
當時印度也是最后關頭拒絕加入RCEP,這次想退群,都是基于同一個原因,那就是競爭力不夠。以前競爭不過中日韓,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印度沒什么附加值產品出口,能出口的又沒什么競爭力。不僅沒有技術,營商環境又差,動不動就坑外資。沒有外企積極參與競爭,印度國產又怎么提高競爭力,印度企業都在溫室中吃獨食,哪來的心思提高產品競爭力。印度政府一味采取非關稅壁壘保護措施,只會讓印度制造業越來越拉胯。周邊國家都在快速發展,印度自然焦慮,但退群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戰略誤判,只會加劇印度貿易孤立的狀態。歐盟因印度單方面撕毀東盟協定,重新評估與印貿易談判,英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也刪除關鍵條款。
近些年,印度不僅限制中國產品和投資,試圖單方面脫鉤,現在又跟東盟鬧崩了。莫迪政府開始推進與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自貿談判,加入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合作框架,只是上來一個特朗普,直接給印度加上巨額關稅,而且特朗普對印度的各種高關稅極為不滿,罵印度是“關稅大王”,這次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印度待了4天都沒有得到接見,說明關稅這事印度不讓步就沒得商量。
印度轉向美國經濟框架不成功,同時南亞區域合作也受到阻礙,南亞多國轉向與中國合作。比如孟加拉國暫停與印度自貿談判,轉簽《中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備忘錄》,斯里蘭卡退出印度主導的環孟加拉灣倡議。只能說,印度人就是這么短視,期待莫迪把“印度制造”帶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