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在明就這么“勇”嗎?
韓國一直以來就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支點,在前任總統尹錫悅當政期間,韓國對美國可謂是言聽計從,幾乎不敢做任何“違逆”美國的事情。
然而,李在明上臺之后,韓國一改前任尹錫悅對美國唯唯諾諾的姿態,直接向美國索要戰時作戰指揮權,儼然一副不再甘愿做美國“馬前卒”的樣子。
只是,李在明的這一舉動,卻令臺島上的賴清德感到非常難受……
李在明“放大招”
韓國總統李在明上臺不過一個多月,就干了一件讓全球矚目的大事——向美國正式提出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
所謂戰時作戰指揮權,是指在戰時由美軍主導韓軍作戰的權力安排,始于朝鮮戰爭時期,象征著韓國軍事主權的部分讓渡。
過去幾十年,韓國歷屆政府對此諱莫如深,尤其是尹錫悅執政期間,對美軍指揮權問題避而不談,生怕觸怒美國“老大哥”。
反觀李在明,上臺后立即將這一敏感議題擺上臺面,擺明要和美國掰一掰手腕。
據韓媒報道,李在明將此視為“任期核心目標”,態度之堅決前所未有,他們已組建專門談判團隊,與美方展開多輪磋商。
李在明的底氣從何而來?一方面,他背后的共同民主黨在國會占據多數席位,國內支持率高達64%,遠超尹錫悅執政末期20%的低谷。
這種民意加持讓李在明有足夠的底牌與美國叫板。
另一方面,他深諳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戰略收縮心態,抓住機會提出“指揮權歸還”,既順應了美國減少海外軍事負擔的傾向,又能借機提升韓國的戰略自主性。
相比尹錫悅的謹小慎微,李在明的魄力和務實作風無疑更具“破局”意味。
不過,李在明為何如此急切地要拿回指揮權?
指揮權成避戰“護身符”
現如今的亞太地區局勢,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盡管韓國距離臺海、南海等地區較遠,但受制于其與美國的關系,所以一旦那些地區爆發沖突,韓國自然也將受到波及。
一旦臺海爆發沖突,駐韓美軍基地很可能被用作后勤、情報甚至直接作戰的跳板,韓國將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中美博弈之中。
所以,韓國自然非常不希望臺海局勢出現動蕩。
然而,自賴清德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挑釁大陸底線,試圖通過制造事端逼迫美國明確站隊。
解放軍則以頻繁軍演和常態化巡航回應,臺海沖突風險被推至近年來的高點。
更讓韓國寢食難安的是,朝鮮的態度同樣強硬。
若臺海戰事爆發,中朝基于歷史盟友關系可能形成聯合陣線,韓國將面臨南北夾擊的巨大風險。
朝鮮士兵
韓媒分析指出,李在明政府明確提出,一旦臺海有事,韓國拒絕為美軍提供攻擊性平臺,并要求美軍立即撤離韓國基地,以避免成為中國或朝鮮的攻擊目標。
相比尹錫悅時期對臺海問題的高調“站隊”,李在明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通過收回指揮權,最大限度確保韓國在潛在沖突中的中立性和安全性。
從這個角度看,李在明的“奪權”行動不僅是軍事主權的象征性回歸,更是對臺海危機的高度警惕和戰略應對。
而這一選擇,不僅讓美國頭疼,也讓賴清德的“抗中保臺”夢碎了一地……
賴清德“親美”夢斷
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布局,長期依賴“第一島鏈”(日本、韓國、菲律賓、臺灣地區)和“第二島鏈”(關島等)來遏制中國。
韓國作為第一島鏈的“錨點”,其軍事基地對美軍在臺海沖突中的后勤支持至關重要。
若韓國成功收回指揮權,并明確拒絕在臺海戰事中配合美軍,美國的戰略部署將面臨巨大缺口。更致命的是,這一舉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不僅如此,作為另一關鍵盟友,日本近年來也對美國主導的軍事安排心存疑慮。若韓國成功“去附庸化”,日本很可能效仿,要求美軍在戰時撤離本土,以規避卷入沖突的風險。
相比之下,菲律賓等其他盟友的戰略分量遠遠不足,菲律賓的軍事力量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其難以承擔韓國或日本的角色,成為美國在臺海的可靠跳板。
一旦韓日兩國在臺海問題上“自保”,美國在第一、第二島鏈的軍事存在將大幅削弱,其所謂“印太戰略”將淪為空談。
對于賴清德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民進黨當局一直指望通過“親美抗中”換取美國明確的安全承諾。
但李在明的動作表明,美國的東亞盟友正在加速“避險”,不愿為臺灣地區的冒險行為“陪葬”。
參考資料
大江網:《李在明支持率創新高》2025年7月14日
環球網:《韓媒:韓美正就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問題展開協商》2025年7月11日
觀察者網:《韓國防長提名人選:李在明政府擬任內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2025年7月1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