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報道,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乘專機抵華,外交部證實此行為雙邊會談。
貿易(資料圖)
這趟行程距新西蘭前總理訪華已逾三年。希普金斯出發前公開表示,此行核心是推動與中國在貿易、氣候合作等領域的務實協作。新西蘭貿易部數據顯示,中國連續14年保持新西蘭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雙邊年貿易額突破380億新元,占新西蘭外貿總額近三成。
新西蘭的外交轉向并非孤例。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盟友,新西蘭近年在中美之間的戰略選擇逐漸清晰。2022年,新西蘭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議,轉而與中國簽署升級版自貿協定附件。這種選擇源于經濟利益的剛性約束——新西蘭乳制品出口中,每3元收入就有1元來自中國市場。
特朗普近期在公開活動中多次批評盟友“對美國不夠忠誠”。其團隊此前公布的“亞太戰略草案”明確要求盟友減少與中國的高科技和關鍵礦產合作。新西蘭的行動顯然與此相悖。希普金斯訪華期間,兩國宣布將啟動乳制品檢疫互認談判,這意味著新西蘭奶粉進入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可能縮短40%以上。
貿易(資料圖)
美國構建的“對華包圍圈”正出現松動。澳大利亞去年將中澳貿易額恢復至2300億澳元,較2020年增長22%;歐盟上半年對華投資同比提升18%,超過對美投資增幅。這些數據背后是各國的現實考量——中國連續12年保持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地位,2023年進口額達2.7萬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試圖以“安全承諾”換取盟友的對華妥協。其提出的“芯片四方聯盟”計劃要求成員國限制對華半導體出口,但實際執行中,日本半導體企業對華出口額仍占其海外總銷量的43%,荷蘭ASML公司也未停止向中國供應部分先進光刻機。
國際社會的外交選擇越來越基于實際利益。新西蘭此次訪華不僅帶來12家企業組成的商務代表團,還與中方簽署可再生能源合作備忘錄。這種合作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參考——在全球化背景下,非對抗性合作能創造更穩定的發展環境。
貿易(資料圖)
特朗普團隊對新西蘭的行動表達不滿。其發言人在社交媒體上稱“盟友應優先考慮共同安全利益”,但未得到預期的呼應。新西蘭外長隨后回應,“外交政策必須服務于本國人民福祉”。這種表態折射出國際秩序中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博弈。
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正在重塑外交邏輯。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突破6.5萬億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9.6%。這些數字證明,開放合作仍是國際社會的主流選擇。任何試圖以陣營對抗切割全球產業鏈的做法,都將面臨現實利益的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