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優衣庫的店鋪,趙素素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貨架上清一色的露臍短T恤、緊身小背心,曾經堆成小山的基礎款純棉T恤縮在角落,S碼女裝小到比童裝還迷你。她忍不住吐槽:“成年人有幾個能塞進這種‘兒童款’?”這場景不是孤例。社交媒體上,“優衣庫拋棄普通人”的聲浪越來越高——曾經的“打工人衣柜”,如今成了辣妹專屬秀場。
優衣庫的“辣化”是從2023年開始的。露腰、緊身、熒光色,這些辣妹元素迅速擠占門店C位。更讓老顧客心寒的是“雙標設計”:同款迪士尼聯名T恤,日本版衣長正常,中國版卻生生裁短5厘米,逼得消費者得額外買開衫遮腰,被調侃為“疊穿套路多賺錢”。而尺碼縮水更夸張——女裝S碼腰圍不到60cm,比140cm童裝還窄,BMI正常的女性得穿L碼才勉強塞下。有網友自嘲:“以前穿S碼剛好,現在M碼都勒得慌,呼吸都像在挑戰極限。”
押注辣妹風,本質是場流量豪賭
。優衣庫這幾年在中國市場業績持續下滑,2025財年三季報里,中國內地收益暴跌5%,成了全球版圖中唯一拖后腿的區域。為了抓住Z世代,品牌一頭扎進辣妹經濟的紅利池:小紅書“#辣妹穿搭”話題播放量百億級,辣妹T恤成了2023年銷售TOP100單品,拉動大中華區營收一度猛增40%。年輕人為設計買單,更愿意曬圖分享,數據比佛系的基礎款好看太多。
可短期甜頭背后,代價正在浮現
。最直接的反噬是核心客群流失——30歲以上用戶占比從42%暴跌至29%,而這群人曾貢獻60%復購率。一位寶媽吐槽:“以前全家衣服都在這兒買,現在連我的尺碼都找不到?!备S刺的是,辣妹系列退貨率高達35%(基礎款僅18%),差評集中在“面料薄透”“版型挑人”。畢竟不是人人都有網紅身材,硬穿小碼只會暴露身材焦慮。演員張馨予就曾公開質疑:“女裝尺碼還要多小才算‘美’?”
更深層的矛盾,是品牌信仰的崩塌
。優衣庫當年靠“服適人生”理念崛起,主打包容百搭,讓微胖、中年、求穩的消費者找到安全感。如今辣妹風一統江湖,等于親手拆了這座“安全島”。老顧客高媛媛感慨:“它叛變了,我的‘工服堡壘’塌了?!备牡氖?,衣服貴了卻質量跳水?;A款T恤從99元漲到149元,但聯名款洗一次就縮水變形,下擺波浪邊能當抽象藝術展品。
辣妹風能救優衣庫?數據打了問號
。盡管辣妹裝2023年銷售額漲了210%,基礎款卻同比跌18%。門店里“只剩S碼”“基礎款補貨慢”的抱怨占六成,逼得許多人轉投MUJI、COS,甚至直接買男裝。業內看得明白:優衣庫最大優勢本是供應鏈效率,靠大批量基礎款壓低成本。如今追辣妹風搞“小單快反”,雖省布料、周轉快,但庫存管理難度飆升,反而丟了規模效應護城河。
轉型背后,藏著快時尚的集體焦慮。SHEIN、UR靠小單定制搶走年輕人,優衣庫不得不貼潮流標簽應戰。辣妹裝溢價更高——同款T恤基礎版賣79元,辣妹版標129元,毛利率立漲12%。可這種“以瘦為貴”的邏輯正毒害行業:Zara、Gap跟風縮尺碼,新開女裝店90%主打辣妹風,普通人想買件“人穿的衣服”都得大海撈針。
面對爭議,優衣庫的回應很微妙。一邊在三里屯、成都開旗艦店搞“生活方式營銷”,一邊在辣妹系列中試探性增加“微胖定制款”(腰圍放寬4cm)。但消費者要的不只是補救措施。有人建議學日本市場“雙軌并行”:辣妹款和基礎款分區陳列,而非讓寬松款“靠邊站”;更多人呼吁尺碼透明化,拒絕“標簽欺騙”——畢竟同樣標S碼,兩件衣服實際大小可能差出一條街。
回頭看,優衣庫的困境是整個快時尚的縮影。在低價、上新、全客群覆蓋的“不可能三角”里,押注辣妹風像是飲鴆止渴。當衣服從“為人服務”變成“要人遷就”,那句“讓所有人找到適合的風格”的承諾,已在流量狂歡中碎了一地。畢竟真正的時尚自由,不該是只有瘦子才配呼吸。
內容和圖片都是從互聯網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權,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滿,請聯系我,我一定及時刪除,謝謝大家了!
~~~///(^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