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7月17日報道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失去理智。”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日前在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中國市場價格戰的態度。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狂熱無需贅言:130多個品牌在擂臺上廝殺,價格戰卷起的煙塵遮天蔽日。盡管本土電動車品牌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動能和銷量增速,但一個殘酷現實是“它們幾乎都尚未實現盈利”。這意味著這些企業缺乏支撐未來發展的血液——持續投資的能力。
貝瑞德判斷,即使中國政府近期加強了行業監管(如對供應商付款周期的規范),但“短期內,我們還不會看到明顯的市場整合以及價格回升”。
在灼熱的戰場中心,大眾卻顯示出一種近乎冷酷的定力。“在當前不健康的市場環境中,市場份額并非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最重要的目標”貝瑞德強調。盡管大眾集團在華的燃油車業務帶來了穩健盈利,但大眾并未把其大量用于銷售補貼,來陪跑堪稱慘烈的價格競爭,而是投入于大眾的戰略轉型。這包括強化本土研發能力、構建更高效的平臺架構,持續優化成本結構。
大眾汽車集團董事 大眾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
貝瑞德明確將2025年定位為一個“過渡期”,真正的火力將在2026年和2027年集中釋放,約30款全新電動化車型將推向市場。
在智能電動時代,一套全球通吃的平臺策略在中國已行不通,大眾也已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對此,貝瑞德清晰地描繪了平臺迭代的路線圖:
MEB的本地化進化:并非棄用,而是深度適配——2025年底,一款升級的MEB車型將首次搭載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并引入更具成本優勢的磷酸鐵鋰電池。
專屬平臺的“雙箭齊發”:2026年,面向主流走量市場的CMP(緊湊型平臺)將登場;2027年,定位中高端的CSP(中國可擴展平臺)將接踵而至。 這兩大平臺的使命直指中國市場的核心痛點:顯著的成本競爭力 + 全面對標本土對手的技術能力。這標志著大眾在華技術戰略從“全球引入+適配”向“中國原生”的深刻轉變。
CEA架構是大眾汽車集團第一個基于區域控制和中央計算平臺的電子電氣架構,其初期開發由大眾與合作伙伴小鵬汽車共同完成,基于已有的軟件架構打造。這一架構有1000萬余行代碼,CARIAD中國團隊以此為基礎,推進自主研發,實現迭代升級,打造架構性能更強、更兼容的新一代版本。
第一代CEA架構將從今年起開始投入使用。其突破性的決定在于CEA架構將搭載于燃油車型——這將充分利用大眾龐大的燃油車基盤,最大化攤薄研發成本、加速技術驗證與成熟。貝瑞德透露,2027年起,基于最新平臺的產品將搭載第二代CEA架構,并具備L3級別的高級駕駛輔助能力。這是將大眾傳統規模優勢與智能化轉型深度融合的關鍵一步。
大眾在華的合作與投資策略,其背后是遠超傳統技術采購的雙向深度互信與戰略考量。“合作早已超越了單一項目的范疇,”貝瑞德強調。大眾汲取小鵬在軟件領域的敏捷與技術優勢,加速自身轉型;小鵬則受益于大眾全球領先的質量管理體系與供應鏈采購經驗。雙方共同開發的兩款車型被明確界定為“與小鵬汽車現有產品并不構成直接競爭”,從根本上規避了內部消耗。
這是一種典型的“長板換長板”式合資,而不是上世紀“用市場換技術”的老劇本。貝瑞德提及與何小鵬保持的定期會晤,“雙方都希望將合作拓展到更多領域”。這為未來在更廣闊技術疆域的協同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在華90% 的投資來自本土市場利潤。2024年兩大合資企業盈利44億歐元,這讓中國市場業務無需集團額外注資即可投入轉型。這種“自我造血”能力,保障了戰略投入的持續性——例如合肥研發中心25億歐元的投入,將強化本土研發的“心臟功能”,為平臺、架構等核心技術的突破提供支撐。
從合作到投資,大眾的邏輯始終是“以本土資源反哺本土發展”,這種模式既降低了對集團總部的依賴,又能快速響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形成 “在中國、為中國”的閉環。
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讓大眾的“中國速度”得以反哺全球。貝瑞德指出,如今大眾在中國開發一款新車型的周期已縮短至24至30個月。這一經驗直接推動大眾品牌將歐洲市場的產品開發周期從48個月大幅壓縮至30至36個月。“中國經驗正在賦能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發展”,貝瑞德談到。
此外,大眾中國的中期目標是將其在華產量從2024年的300萬輛回升至400萬輛(2019年水平),但增量部分不再只賣給中國消費者——亞洲(特別是東盟)和中東才是“中國出口基地”的目標市場。狼堡在歐洲和北美的工廠不會因此受到沖擊,因為中國出口是“額外蛋糕”,不是“左手搶右手”。這套邏輯等于告訴德國人:中國工廠未來不僅是成本洼地,更是增量利潤中心。
當非理性的價格廝殺席卷市場,貝瑞德選擇了一條以守為攻的道路:以燃油車利潤為盾,構筑本土研發的堅固城防,用新合資合作力量為技術轉型賦能,用“中國速度”反哺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2025年是大眾定義的“過渡年”,但中國市場的競爭從沒有休止符。CMP/CSP平臺能否如期兌現“成本優勢”與“技術對標”的承諾?CEA架構的規模化之路能否暢通?中國作為“出口樞紐”和“效率樣板”的角色能否持續深化?貝瑞德的藍圖已然繪就,接下來將考驗大象轉身的戰略定力。
轉型從來不是躲避風暴,而是在風暴中建造一艘駛向新大陸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