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調雪崩的"臺獨金孫",8月竄美賭命一搏
7月15日,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民調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賴清德臉上——42.9%的滿意度較上月暴跌5.8個百分點,而44.5%的不滿意度首次實現反超,島內媒體直呼這是賴清德的"死亡交叉"。更讓他坐立難安的是,其一手推動的"大罷免"鬧劇遭遇滑鐵盧,48%的民眾明確反對,較支持者多出11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賴清德把寶全押在了8月的竄美行程上。據島內聯合新聞網披露,他計劃竄訪巴拉圭、危地馬拉等"友邦"后,刻意安排紐約、達拉斯雙過境,還準備送上"大禮"——宣布大規模采購美國民航客機。這不禁讓人想起2023年8月他竄美的丑態:當時拜登政府只允許他在夏威夷和關島"技術性停留",連美國本土的邊都沒摸著,被島內網友恥笑為"外交之孫"。
二、特朗普的"交易籌碼"邏輯:臺灣不過是提款機
賴清德以為碰上了"商人總統"特朗普就能討到好?太天真!這位房地產大亨2020年任內10度對臺軍售,創下55.8億美元的年度紀錄,把臺灣當成"提款機"。當時臺當局砸6億美元買4架MQ-9B無人機,被島內網友痛罵"交保護費",如今賴清德又想故技重施,用臺灣民眾的血汗錢換自己的政治前途。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根本沒把"臺獨"當回事。他任內強行把臺積電搬到美國,如今中美貿易談判正酣,臺灣不過是隨時可棄的籌碼。港媒《南華早報》爆料,特朗普團隊已放出風聲,擔心賴清德竄美"攪黃"談判,不排除直接叫停行程。這就好比賴清德提著豬頭想拜山神,沒想到山神正盤算著把他當祭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蘇曉暉一針見血:"美國把臺灣當棋子,卻忘了棋子也有被吃掉的風險。特朗普的算盤打得精,絕不會為了一個'麻煩制造者'影響自己的生意。"
三、從"麻煩制造者"到"雜質":人民日報的定性升級
面對賴清德的瘋狂挑釁,《人民日報》7月15日的社評祭出重磅武器——首次稱其為"必須打掉的雜質"。這可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回顧三年來的稱呼演變,就能看出大陸的反制力度層層加碼:
2023年8月:國臺辦斥其"徹頭徹尾的麻煩制造者",當時賴清德竄美連美國在臺協會主席都避而不見,只能對著僑胞自說自話;
2024年10月:"鐘一平"署名文章升級為"戰爭制造者",直指其"綠色恐怖"政策;
2025年7月:"雜質論"橫空出世,社評強調"不打掉這樣的雜質,臺灣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用詞之狠前所未有。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張華分析:"從'麻煩'到'戰爭'再到'雜質',大陸對賴清德的定性越來越精準。'雜質'這個比喻非常到位,既點明其破壞性,又暗示了清除的必然性——就像凈化水質必須過濾雜質,實現統一也必須清除臺獨毒瘤。"
四、臺獨分子的末路狂奔:從"過境外交"到眾叛親離
賴清德的竄美計劃早已破綻百出。巴拉圭總統培尼亞赤裸裸索要10億美元"援助",否則就考慮與中國建交;島內工商團體聯名反對"以武謀獨",擔心砸了800萬就業崗位;連深綠陣營都有人罵他"比新黨還統"。這哪是"過境外交",分明是帶著枷鎖跳懸崖!
2023年竄美時的屈辱還歷歷在目:美國官員以"妹妹結婚"為由拒絕會面,僑胞在紐約街頭高唱《歌唱祖國》抗議,如今他又想重蹈覆轍。解放軍東部戰區已放出狠話,去年賴清德竄訪前,41架次軍機直逼臺海,這次若敢越線,恐怕就不是"環臺軍演"那么簡單了。
結語:歷史車輪碾壓下的臺獨幻夢
賴清德以為抱著美國大腿就能"走進白宮",卻不知特朗普的交易清單里,臺灣從來不是資產而是負債。人民日報的"雜質"定性,既是對臺獨分子的終極警告,也是對臺灣民眾的善意提醒:跟著臺獨走,只會被綁上戰爭戰車。
從民調雪崩到國際孤立,從黨內分裂到大陸反制,賴清德的竄美鬧劇注定是一場獨角戲。就像網友說的:"臺獨分子就像秋后的螞蚱,蹦跶得越歡,死得越快。"在14億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鋼鐵意志面前,任何分裂行徑都不過是螳臂當車——注定被歷史車輪碾得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