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北京在大家的腦海中是什么模樣?也許是文化之都,北京作為多個朝代的首都,整座城市有很多著名的歷史景點,博物館里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
也許是現代之都,作為我國的首都,北京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機會也很多,是適合年輕人打拼的不二選擇。
然而,北京也不是始終如一的繁華,百年前由于受到外來的侵略和經濟發展的限制,北京也曾處于低迷的階段。
今天,就讓我們用一組照片來帶我們走進百年前的北京,去看看當年的景象,百姓生活的日常。
大家對于小說《駱駝祥子》想必非常熟悉,文中的主人公祥子一輩子都在北京兢兢業業的拉車,而一輩子都未曾買得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
當時的北京有很多這樣的人力車夫,北京的人流量大,經濟條件在國內算是發展得不錯,因此在經濟受到沖擊,百姓們不能種地后,很多人都選擇去拉車謀生活。
在照片中,只見在胡同內兩輛黃包車停在院子外面,兩輛車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勉強也能擋風遮雨,車的輪子非常大,一輛車上還坐著一位穿著樸素的車夫,車夫滿臉都是笑容,看起來非常樂觀,拉一整天車毫無疑問非常耗費體力,但好在樂觀的人從不向生活妥協。
眾所周知,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滿族人到了北京后,還經歷了一定的漢化,漢語在其中被推廣開來,北京街頭的滿族人更是非常多。
滿族也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很多在北京城內的漢人,例如男人都要留長辮,宮里的女人都穿著和“碗底”一樣的高鞋子。
在照片中,只見在北京的街頭,一家人正在街上走著,兩個女人頭發盤得一絲不茍,穿著得體的長袍,前面走著四個小孩,大孩子牽著小孩子,兩個小男孩還留著特色的長辮,一副其樂融融的模樣,這一家人一看便知道是少爺小姐,走路的姿勢非常端莊。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在百年前的那個時代,大家不崇尚“少生優生”,而是都喜歡生很多的孩子,美其名曰可以幫家里干活,減輕負擔。
當時的普通人家還處于飯都吃不飽的時代,更不會給小孩接受教育,孩子大都是自由生長,大朋友帶小朋友,拉拉扯扯就這樣長大。
在照片中,展示了一群小孩子正在玩耍,只見孩子們站在胡同里的院子門口,孩子們的年齡都不大,大家穿著不合身的長袍,腳上的布鞋也是補丁疊補丁,孩子們也許是營養不良,頭發顯得很稀疏,其中年齡大的孩子帶著年齡小的孩子顯得非常羞澀,他們家還有一條大狗陪大家成長。
百年前的北京外部遭受著列強的侵略,內部遭受著清朝的腐敗,政權不穩定,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很多人都被迫開啟自己的流浪生活。
由于經濟受到外部的沖擊,內部的稅收不斷提高,百姓們只是普通的種地已經不能再滿足大家的生活需求,于是在北京的街頭出現了很多的小攤販。
在照片中,只見一個衣著樸素的老年人推著自己的板車,正在街頭推著板車賣食物,老人的頭發已經白了,身型非常瘦弱,但還是迫于生活的重擔要出來擺攤,板車上擺著的食物似乎是圓乎乎的紅薯,一旁還站著兩個小孩子,眼神熱切的看著食物,似乎很饞。
在那樣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小孩子要野蠻生長,大人的生活也非常不容易,作為頂梁柱的他們要想方設法的增加家庭收入。
在一些家庭里,由于小孩子年齡很小,不放心其獨自在家,或者孩子少,沒有多的小孩能夠互相陪伴,一些父母便不得已要帶著小孩一起上街擺攤。
在照片中,只見一個小孩坐在大大的竹制籮筐內,孩子帶著保暖的棉帽子,臉被風吹得通紅,時不時還會流鼻涕,穿著花棉襖,看起來非常單薄,一旁坐著穿著棉衣,叼著煙斗的是孩子的爸爸,臉上寫滿了滄桑,身后的小孩年齡稍微大一些,臉上帶著笑容,看起來非常活潑。
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文化非常出名,這些胡同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可謂是真正的在“天子腳下”,然而生活在胡同里也有很多生活的不便。
這些胡同里的四合院到如今不僅不能拆,還不能賣,他們都是屬于國家保護的建筑,同時很多的四合院還沒有獨立衛生間,很多人擠在一間四合院內。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百年前北京胡同的場景,只見胡同的路很狹窄,路還是泥巴路,稍微下雨便能積攢出一個個水坑,房子大都比較簡陋,是用磚塊制作而成,由于這些房子年歲依舊,房子的墻體還有很多污垢,充滿著歲月的痕跡。
在百年前的北京,由于一些外國人的入侵,導致北京的街頭也出現了很多外國人,這些人還帶來了各種各樣此前未見過的機器。
相機便是其中之一,起初清朝人見到相機都非常害怕,認為這是攝人魂魄的東西,到后來大家已經可以熟練的在相機面前拍照,大家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似乎也在慢慢提高。
在照片中,展現了兩名滿族女人和外國女人的合照,只見他們似乎一起在公園里玩耍,中間站著的清朝女子非常美麗,穿著傳統的服裝,頭上的頭飾別著一些花朵,非常活潑。
女子身邊身材較胖的女人似乎是她的隨從,兩邊的外國女人帶著大大的帽子,白色襯衫搭配黑色裙褲,腳踩皮鞋,端莊又不失帥氣。
在那個百姓們種田很難養活自己的時代,大家都開始尋求起了別的生路,一些人在街頭擺攤,一些人在街上拉車,一些手藝人則依賴自己的手藝過活。
雖然當時清朝的男人都留著長辮子,但他們也不是不需要理發,他們腦袋的兩邊經常是剃得很光滑,那時候的理發師也不比現在有固定的店鋪,大家大都是帶著自己的工具走街串巷尋找客源。
在照片中,只見兩名老師傅正在給男人剃頭,師傅穿著長袍,身上掛著一個圍裙,以防止頭發進去,剪頭發的男人被掛著一個圍脖,腦袋下面還有一個盆,用來接剪下來的頭發,理發的師傅表情看起來非常認真,每剪一下都要和男人溝通交流一下。
袁世凱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原本在清政府手下任職,后來游走在清政府和國民黨兩方之間,打著勸清政府投降的名頭篡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袁世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后,可謂是絲毫不掩飾自己丑惡的嘴臉,好不容易告別了封建社會,他卻要復辟,最終袁世凱去世,黎元洪成功繼任。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黎元洪的模樣,只見他的身型比較胖,穿著一身筆挺的軍裝,腳踩著光亮的黑皮鞋,軍裝上還有甚多的勛章,他的頭上戴著長長的帽子,手中拿著一把軍刀,他還留著胡子,看起來非常嚴肅。
晚清時期的貧富差距非常大,在北京有錢的官員享受著大大的住宅和三妻四妾的生活,大多數的普通百姓則仍在溫飽線上掙扎。
正如那句詩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些有錢的商人和官員似乎無法察覺到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仍然肆無忌憚的奢侈享受生活。
在照片中,只見在北京的一個集市里,幾個穿著滿足服飾的少女打扮得非常精致,頭上戴著精美的頭花,身上的衣服也是貴氣且合身,鞋子也使滿是刺繡,做工精細的布鞋,她們一個個手中還拿著扇子,看起來悠閑不已。
反觀身后的勞動百姓們,巨大的工作量讓大家打著赤膊,抽著旱煙來提神,一個個身形消瘦,皮膚黝黑,投向女子們的目光中充滿了羨慕。
當時在北京的各種工作中,很多人選擇拉車,不僅成本比較低,門檻也很低,只需要去車行租一輛車,力氣大便能勝任這份工作。
當時北京很多的達官貴族和外國人出門也不再喜歡騎馬,大家更喜歡坐車,不僅很方便,價格還便宜,下雨了也能有個遮擋。
在照片中,展現了金魚胡同內的場景,只見胡同兩邊的房子建造得比較氣派,墻體被刷得整潔白凈,想必在這一塊居住的人們條件都很不錯。
胡同里有很多拉車的車夫,大家都留著長辮子,穿著很樸素的粗布衣裳,有的人還打著赤腳,在等著客人的到來。
在這些老照片中,我們看見了百年前北京的模樣,看見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不易,大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辛苦的擺攤、拉車只為了能有一條活路,也看見了存在著的貧富差距,感嘆大家生活的不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