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北京作出三大關鍵承諾,中澳關系似乎正走出莫里森時代的陰影。但美國軍方悄悄向澳日施壓臺海問題,達爾文港的博弈懸而未決,澳大利亞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手段還能玩多久?
環球網報道,阿爾巴尼斯這次北京之行,被外界視為中澳關系“破冰”后的關鍵一步。雙方會見時中方那句“堅持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看似平常,實則暗含對過去幾年澳方反復橫跳的敲打。
而澳總理的三大表態:堅持一中政策、拒絕脫鉤、支持中國主辦APEC,每一條都精準踩在中方核心利益上,甚至比美國部分盟友還“乖巧”。這種轉變背后,是澳大利亞用真金白銀買來的教訓。
澳大利亞的“經濟命脈”早就和中國深度綁定。2009年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鐵礦石、煤炭、教育出口就成了澳洲經濟的“黃金三件套”。
但莫里森政府時期的對華強硬政策,讓這一切險些崩盤,中國投資從2016年的165億澳元暴跌至2020年的10億澳元,紅酒、龍蝦等產業哀鴻遍野。
這種“自斷財路”的操作直接助推了阿爾巴尼斯工黨政府的上臺,而新政府顯然學乖了。這次訪華,阿爾巴尼斯特意強調“不尋求脫鉤”,還搬出鐵礦石養活6萬澳洲家庭的數據,就差把“中國市場丟不得”寫在臉上。
但經濟上的示好,掩蓋不了安全領域的暗戰。就在阿爾巴尼斯訪華前,英媒曝料美國正逼著日澳本明確表態,臺海若開戰,你們站哪邊。
澳防長康羅伊的回應很微妙:“不會預先承諾出兵”。這種“戰略模糊”和阿爾巴尼斯在北京重申“不支持臺獨”形成呼應,本質上是在中美之間左右橫跳。
現在的澳大利亞安全綁在美國戰車上,經濟卻離不開中國飯碗。阿爾巴尼斯政府也學聰明了,與其像莫里森那樣當反華急先鋒,不如學霍華德時代的“平衡術”,至少在明面上不踩中方紅線。
然而,中澳關系的暗礁并未完全清除。達爾文港的歸屬問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2015年,中企拿下這個戰略港口的99年租約,莫里森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威脅收回,卻四次審查都找不到實錘。
阿爾巴尼斯選前為拉票也提過“考慮回購”,如今美國企業虎視眈眈想截胡,澳反對黨又借機炒作,阿爾巴尼斯到了北京卻絕口不提。
這種“裝糊涂”恰恰說明:他既不敢忤逆國內反華情緒,更承受不起與中國再度交惡的代價。既然解決不了問題不如先裝聾作啞,假裝問題不存在。
未來中澳關系的走向,關鍵看三個變量:美國的施壓強度、澳大利亞國內的政治風向,以及中國的反制工具箱。阿爾巴尼斯接下來大概率會參加APEC會議,但若保守派卷土重來,政策可能再度搖擺。
而美國絕不會放棄用“中國威脅論”綁架盟友,最近美日菲聯手在南海搞事就是明證。
對中國而言,穩住與澳大利亞的合作固然重要,但核心紅線仍是臺灣問題,澳方若在軍演或技術封鎖上配合美國,經濟甜頭隨時可能變成大棒。
所以說,阿爾巴尼斯的“痛改前非”,本質是經濟規律戰勝了政治投機。澳大利亞一邊享受著中國市場的紅利,一邊把美軍請到家門口建基地。阿爾巴尼斯的“平衡術”看似高明,實則如履薄冰。
畢竟,當美國逼你在臺海選邊站時,所謂的“中間路線”還能走多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