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41號”演習期間,臺軍士兵在臺北市的地鐵內運送武器彈藥。 圖片來源 臺灣地區防務部門
7月11日晚,一輛“愛國者”導彈發射車在新北市街頭撞上商鋪。 圖片來源 社交媒體平臺“臉書”
有網友比對衛星照片后發現,臺軍的一處兵員集結地,疑似為桃園市的一所小學。 圖片來源 臺灣地區防務部門、谷歌地球截屏
臺軍演習事故頻出,在新聞評論區引發網友吐槽。 圖片來源 YouTube網站截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昊天)2025年7月的臺灣經歷著“大罷免”帶來的紛擾和躁動。政壇惡斗的陰云當中,唯一能夠暫時轉移公眾和媒體注意力的話題,大概就只剩下一年一度的“漢光”軍演了。
按照島內防務主管部門的說法,這場代號“漢光41號”的演習的時間和規模均創下近年來的紀錄。10天9夜間,大批臺軍不分晝夜,頻繁出現在街道、海濱、空中,重金購買的美制主戰坦克、“海馬斯”火箭炮、“毒刺”防空導彈等武器也紛紛拋頭露面。
與以往相似,“漢光41號”演習的政治色彩依然十分濃厚,其服務于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陽謀的主軸更不會有所改變。盡管如此,今年演習課目中的種種蛛絲馬跡,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臺灣當局軍事思想的變化,足以引起外界的關注乃至警覺。
一場刻意拉長的“拼盤式”演習
“漢光”軍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其前身是臺軍與美軍的聯合軍事演習,臺美斷交后成為臺軍的“獨角戲”,但美軍會不定期派員赴臺觀摩。21世紀以來,隨著臺海局勢和兩岸軍力對比變化,“漢光”軍演的重心也從“攻擊對抗”逐步轉向“全面防御”。
雖然臺灣多地在7月上旬遭受臺風襲擊,“漢光41號”演習還是在7月9日啟幕,比去年提前了近半個月。島內防務主管部門早早就預告說,今年拉長操練時間,原因之一是臺軍把應對所謂“灰色地帶行動”的課目納入了演習日程,之后再依次進入“平戰轉換及備戰部署”“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斗”“縱深防御”“持久作戰”5個階段。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后,西方軍事界將應對他國的“混合戰”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并衍生出“灰色地帶行動”這一概念。有島內軍事研究機構認為,“灰色地帶行動”通常在非戰時環境下出現,實施主體可以是正規軍隊,也可以是民間組織,其主要目的是令對手陷入決策困境并拖慢其反應時間,從而為后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創造機會。
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對西方亦步亦趨,在各種場合頻頻炒作叫囂“防范中國大陸的灰色地帶入侵”,稱大陸可能借助在金門、馬祖等地的海事執法行動,結合“輿論戰、法律戰和心理戰”,牽制臺軍部署乃至“由演轉戰”。去年夏天的“漢光40號”演習前,臺軍就在臺南、高雄外海進行了針對“灰色地帶行動”的訓練。今年,相關課目被臺灣防務主管部門刻意升格為“漢光”軍演的組成部分,起到了拉長演習總時間的效果。
遵循相似的邏輯,民進黨當局今年還將以往獨立實施的“萬安”防空演習、“民安”民防演習冠以“城鎮韌性演習”的名號,打包列入“漢光”軍演的日程表,想借此強化臺軍、地方行政機構和民間組織的聯動。由此不難看出,今年的“漢光”演習實際上是一個包含多場中小型演練的“拼盤”,民進黨當局順勢以“時間長”“規模大”等話術對其加以包裝。
大搞“城鎮作戰”,超市地鐵都參與
“漢光41號”演習的另一個引人矚目之處,在于它納入了大量所謂“城鎮作戰”課目。回顧往年的情況可以發現,臺軍之前的實兵演練大多結束于“濱海暨灘岸戰斗”階段,而且為了避免擾民,經常會取消實彈射擊與火力展示環節。反觀今年的演習腳本,不僅“火力秀”連番登場,還明示未來的臺海沖突將波及島內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域,當局稱“這比較接近實際可能發生的狀況,讓軍方跟地方體會彼此能否相互支持”。
在此基礎上,今年的“漢光”軍演進一步吸收島內社會組織和公共基礎設施參與。在“城鎮韌性演習”中,除了播放防空警報、疏散避難和交通管制等傳統項目,還在臺北、臺中、臺南三地,由地方行政機構及民間團隊實施了一系列“民防”演練,涉及“聯合應變指揮管制中心開設”“民生必需品配售與物資動員流程”“救濟站、急救站開設與功能仿真驗證”“戰時信息安全防護與通訊系統應變”等內容。今年,這類“民防”演練還得到了島內最大連鎖商超“全聯福利中心”配合,在上述3座城市各選擇一家設有地下室的門店作為示范地點,要求在超市內購物的民眾在警報響起后配合員工實施“模擬避難”。
臺灣城市內部的公共交通系統不參與“漢光”軍演的慣例,也在今年被打破。按照臺灣“軍聞社”的說法,“漢光41號”演習課目包括“利用地下設施重新部署部隊和物資”。在臺北市,來自臺軍“憲兵司令部”和“陸軍第三后勤司令部”的人員搭乘地鐵實施機動,其中的憲兵部隊攜帶了“毒刺”防空導彈、機槍、40毫米榴彈發射器和反坦克火箭。臺灣當局運營的英語新聞網站“聚焦臺灣”稱,臺軍模擬使用“捷運”系統快速到達目標區域并與敵軍交戰,約100名士兵隨后走出地鐵,繼續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街頭實施訓練。除了作為交通手段,臺軍還設想將地鐵設施轉做他用,如充當臨時指揮所或野戰醫院。
“漢光”軍演通常會提前約半年時間確定具體方案,“漢光41號”演習因此被視為賴清德當局首次通盤謀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島內的一些防務觀察家認為,今年的演習增加了很多涉及城鎮作戰的課目,還把基礎設施和民間機構一并納入,表明臺灣當局不再避諱在民眾面前談論“戰爭”話題。當然,考慮到臺灣朝野的政治斗爭在賴清德上臺后日益激化,這場演習難免會成為民進黨操弄“抗中保臺”乃至助推“大罷免”的工具。
公然屯兵鬧市,民進黨不裝了?
賴清德上臺一年多以來持續謀“獨”挑釁,“漢光41號”演習呈現出的諸多新變化和新特點,顯然無助于臺海和平穩定。早在臺軍開始演習前一天,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就明確表示,這次演習不過是民進黨當局虛張聲勢、自欺欺人的把戲,“無論怎么演、用什么武器,都抵擋不住解放軍的反‘獨’利劍,阻擋不了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在島內輿論場,雖然各路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軍演相關新聞,以配合當局的“大內宣”,但最容易成為街頭巷尾談資的,始終是臺軍在光天化日下的各種“出包”情節。由于今年演訓課目繁多且大量安排在人口稠密區域,臺軍引發的意外狀況較往年明顯增加,開演一周內就有至少7起公開披露的事故,而且幾乎都是軍車與社會車輛或障礙物碰撞,不僅造成多名士兵和民眾受傷送醫,還引發了一些專業人士的不滿和批評。
7月11日,在新北市安坑地區的一處路口,臺軍的一輛“愛國者”防空導彈發射車轉彎時操作失誤,車體被路旁店鋪的遮雨棚卡住,現場一度封鎖數小時。曾在臺灣海軍服役的軍事專家呂禮詩在政論節目中表示,這起事故本身不足為奇,真正的問題是:“愛國者”為何要跑到城市里來?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這種威力巨大的防空武器還被目擊駐扎在居民區內。呂禮詩質疑說,防空陣地周圍都會建造類似防波堤的結構,為的就是防止導彈點火后噴出的尾焰造成不必要的損害;這次,臺軍參演部隊在附近有空地的情況下,仍然把導彈發射車部署在居民區,難道要讓尾焰直接噴進民宅?
臺軍后備力量的動向同樣流露出令人不安的氣息。“漢光41號”演習看上去聲勢浩大,原因之一是臺灣當局動員了超過2.2萬名預備役人員,意在讓這些平日缺乏訓練的人員保持作戰能力,便于在未來可能的臺海沖突中湊出更多賬面兵力。值得注意的是,為容納這2.2萬人,臺軍臨時征用了一批民間設施,其中不乏宗教場所和教育機構。例如,臺軍六軍團206旅在演習前召集了2000多名預備役人員,公開報道顯示,其中300人的報到地點是桃園市龜山區有名的宗教設施“樂善寺”。還有網友發現,臺軍“后備指揮部”主官視察的一處兵員集結地,疑似為同樣位于桃園市的一所小學。
早在去年,臺軍在島內宗教場所堆放彈藥的規劃就曾引起軒然大波。如今,“漢光41號”演習中的反常情況,只會讓外界更加懷疑,賴清德執政下的臺灣當局已把“藏兵于民”“以民為盾”作為“以武拒統”的一項重要策略。這種做法對島內民眾生命財產的威脅可謂不言自明。就連向來偏向臺灣當局的美國軍事媒體“戰區”,也在跟蹤“漢光”軍演時不無擔憂地指出,臺軍越是積極利用地鐵等設施,就越會增大平民面臨的風險。
賴清德之流長期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煽動兩岸對立對抗,不惜綁架島內民眾,妄圖“以武謀獨”“備戰謀獨”。但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所指出,不管民進黨當局如何裝腔作勢、窮兵黷武,都是不堪一擊的“花架子”。無論民進黨當局搞多少“演練”,都改變不了“臺獨”必然失敗的下場,更阻擋不了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