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最新局勢數據令人警醒。2025年6月,根據臺灣防務部門公布,單月大陸軍機繞臺架次達到歷史新高。與此同時,臺軍“漢光41號”軍演規模創紀錄,后備役動員2.2萬人,創下自1984年以來新高。6月,金門周邊出現罕見軍事異動,實彈演練與新型導彈系統同步部署。島內一場突發的爆炸事故進一步拉高緊張氛圍。不到一周,臺海局勢驟然升溫,社會關注度空前攀升。
島鏈要沖突,無人能置身事外
2025年6月中旬,金門地區成為臺海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6月10日至6月20日,金門方向的臺軍海空演練頻率同比去年提升34%。這一數字背后,實際反映了臺軍對于周邊威脅感知的顯著上升。
金門地理位置特殊,距廈門僅1.8公里。近期,臺灣“金門防衛指揮部”緊急集結了包括本島及周邊9個離島的守備部隊。公開數據顯示,涉及官兵約3000人,演練彈藥消耗較去年同期增加28%。現場首次亮相的“雄三”反艦導彈發射車,射程覆蓋大陸重要軍港。臺軍高層罕見表態,聲稱如有必要可主動攻擊對岸軍港目標。
在國際觀察者看來,這類表態屬于高度威懾信號。英國媒體實地調查中,多位金門居民認為,金門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前線”,但一旦局勢失控,任何島嶼都可能成為沖突的焦點。金門經濟與廈門日趨融合,廈金大橋建設進度加快,居民跨海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一體化并未削弱安全風險,反而讓局勢更為復雜。6月的演練也引發了島內“武裝守島”與“避戰保命”兩大輿論分野。
安全感的幻覺被驟然撕開
6月14日清晨,高雄一處電池工廠發生劇烈爆炸。島內媒體第一時間將其與當前緊張局勢聯系,社交平臺短時間內“大陸導彈來襲”成為熱搜。實際調查后證實,事故源于操作不當,傷者多為輕傷,但這一事件揭示了島內社會普遍存在的高度緊張情緒。
這一爆炸事故直接沖擊了島內公眾的安全感。數據顯示,“爆炸”當天,臺股國防板塊波動劇烈,相關公司股票一度大跌3%。事故發生后,島內輿論迅速分化。有民眾公開質問臺當局為何將精力大量投入軍事操演,卻忽視基礎安全生產和民生保障。民調顯示,6月下旬“對兩岸緊張局勢感到擔憂”的受訪比例攀升至78%,創2021年以來新高。
更值得關注的是,事故發生幾小時后,輿論風向轉向對當局的防務政策質疑。多位島內學者呼吁,過度軍事化只會讓社會陷入草木皆兵的恐慌氛圍。相關部門承認,近期臺軍演練密度過高,導致部分交通、基礎設施運行壓力陡增,若管理不善,極易引發次生風險。
心理與現實的雙重“演習”
進入6月下旬,大陸軍機繞臺活動持續高頻。臺灣防務部門6月報告稱,單月解放軍實際繞臺軍機架次已超過230余次,7艘軍艦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臺軍則在金門、澎湖等地同步展開實戰化演練,強調“備戰不求戰,應戰不避戰”。
“漢光41號”軍演期間,臺軍重點測試了“海鋒大隊”新型遠程反艦導彈系統。演習科目覆蓋“灰色地帶沖突”應對、城鎮戰持久防御、后備役快速動員等多項內容。6月15日至18日,全臺范圍實施分區城鎮防御演練,首次將民生超市、物流鏈條納入斷電斷水情況下的應急測試。
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公開聲明對臺灣防務表示關切。美國國會防務委員會主席在6月15日公開發言,強調“臺灣安全攸關區域穩定”,并確認400余名美軍現役及退役人員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軍演現場技術指導。特朗普團隊則推動新一輪對臺軍售,4年內對臺軍售計劃金額升至183億美元。島內防務預算同步提升至GDP的2.45%,預算增幅超經濟增速。
盡管臺軍高調演練,島內社會并未因此解除焦慮。多項民調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演習雖多,安全未必增加”。島內更有專家指出,臺海心理戰已成“常態”,民眾對“演習”與“實戰”分辨能力逐步弱化,社會焦慮有蔓延之勢。
危機的多層次裂變
臺軍高強度演習帶來的社會影響超出預期。6月以來,島內交通事故頻發,僅軍演期間,軍方車輛與民用車輛碰撞事故即達6起,多起涉及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毀。民眾對軍方管理能力表達不滿,認為“演習擾民”已成為生活新常態。
島內輿論分化愈發明顯。部分民眾支持強化國防,認為必須以實力應對外部威脅;另有大量聲音呼吁“防務理性”,反對動輒升級對抗,主張聚焦經濟、民生與社會穩定。6月下旬,一份島內權威智庫統計顯示,“對軍演效果持負面評價”的受訪者比例達到61%。
金門地區的現實情況進一步放大了臺海格局的復雜性。島內外多家主流媒體調查發現,金門居民經濟與生活早已與廈門、福建一體化。廈金大橋項目建設進度加快,跨海就業、置業、旅游已成日常。多位金門地方政府官員直言,“真有戰事,居民更關心如何避險”,島內“駐軍”也被曝私下坦言“有變故就躲山里,等局勢穩定再現身”。
大陸方面,國臺辦發言人在6月底例行發布會上回應臺軍軍演,重申“統一進程不可阻擋”,并強調“全島軍事動態盡在掌控”。解放軍東部戰區則在6月18日發布演訓畫面,展示海空力量“全域巡航”能力。多家專業軍事智庫認為,當前局勢下,臺軍“主動打擊”能力有限,戰略層面仍以“威懾”與“心理戰”為主。
臺海局勢,何處是歸途?
6月的臺海局勢,是一場多線危機的疊加體。金門異動、臺軍強勢放話、島內爆炸事故、社會安全感的搖擺、國際力量的復雜介入,每一個因素單獨來看都足以引發關注。疊加在一起,則構成了臺海局勢的高壓閥門。
權威數據顯示,臺海軍演密度、軍機繞臺頻次、島內社會焦慮指數均處于近十年高位。金門經濟與大陸深度融合,島內社會對未來預期分裂,防務政策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考驗。國際社會雖然持續關注,但“出兵保臺”并無實質進展,臺灣如何在危機與變局中尋求穩定,成為全社會最現實的挑戰。
臺海的變局,既是地緣安全的暴風眼,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每一次“異動”,都在無聲地改變區域格局。每一次爆炸、每一場軍演,都是社會安全感的考問。未來如何走出困局,數據與現實仍在不斷刷新著所有人的認知邊界。
參考資料:起火爆炸的臺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剛運作兩年,已全面停工
2025-07-14 14:49·南方都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