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上海的一家照相館里,一個普通的江蘇農民帶著老婆和兒子拍了人生中第一張照片。照片中,這一家人表情有些拘謹,顯得不太習慣面對鏡頭。
但誰也沒想到,這張照片背后藏著一個驚天秘密——農民朱文玉即將與兒子朱鴻興分別,而孩子的生父竟然是中共領導人劉少奇。
1933年的一個夏天朱文玉是江蘇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平時租幾畝地種種,還幫人彈棉花補貼家用,日子過得緊巴巴。
這年夏天,他到上海探望繼母姚慶玲。沒想到,剛見面,姚慶玲就從屋里抱出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小男孩,讓朱文玉帶回去養。
這孩子約摸三歲,身上還有不少瘡,看著受了不少罪。朱文玉和妻子多年無子,村里人也勸他收養個男孩養老送終。
于是,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毛毛,這個孩子后來被朱文玉取名為朱鴻興。從那一天起,朱文玉一家就把他視為自己的親兒子。
為了給孩子治身上的瘡,夫妻倆到處求人抓藥,自己吃黑面、山芋,把白面留給孩子吃。還有朱家的養女朱鴻樓,每次雞窩里有蛋,總是第一個跑去掏出來,煮了給弟弟補身體。
功夫不負有心人,毛毛的身體慢慢好了起來。
1939年,朱文玉咬咬牙,把兒子和養女送進了村里的私塾。那可是江蘇農村少見的大手筆,但朱文玉覺得,能念幾年書是幾年。
朱鴻興和姐姐一邊上學,一邊幫家里干活,日子雖然緊巴巴,卻過得很充實。時間一晃,朱家的女兒出嫁了,兒子也去上海學做皮鞋謀生。
然而,誰也沒想到,朱鴻興的身世秘密會在幾年后被揭開。
1946年,幾個陌生人來到朱家,告訴朱文玉夫妻倆:你們養的孩子是劉少奇和何寶珍的兒子。朱文玉夫妻倆一時懵了,書里沒見過劉少奇,但何寶珍的故事讓他們心生敬佩。
何寶珍是湖南人,16歲考上女子師范學校,后來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還投奔了毛澤東和楊開慧。她和劉少奇在革命中相識相愛,生下了三個孩子,但因為革命需要不得不送走了兩個大孩子。
毛毛是最小的一個,也是她身邊待得最久的孩子。
1933年,何寶珍在上海被捕。臨行前,她把毛毛交給房東太太照管。
后來,地下黨員姚慶玲找到了孩子,但因為上海形勢惡劣,姚慶玲只能托付給繼子朱文玉。為了保密,姚慶玲沒有透露毛毛的真實身份。
就這樣,毛毛成了朱家的朱鴻興。
得知真相后,朱文玉夫妻倆雖然震驚,但他們沒有阻攔兒子認祖歸宗。臨分別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帶著兒子去照相館拍張全家福。
照片拍好,朱鴻興抹著眼淚拜別養父母,去見了他的生父劉少奇。從此,朱鴻興改名為劉允若,進入延安學校學習。
劉少奇對朱文玉一家心懷感激,還專門寫信表達謝意。毛毛也時不時給養父寫家書,信中總是稱朱文玉為“父親大人”,稱養母為“母親”。
這樣的稱呼,從未改變過。毛毛后來被送往蘇聯學習導彈設計,成為新中國的一名技術人才。
雖然遠在異國,他始終掛念養父母。得知養母病逝后,他跪拜祖國方向表示哀悼。
劉少奇還從工資里拿出錢,替兒子交了養母的喪葬費。
1954年,朱文玉因病離世,臨終前仍念著毛毛的名字。作為兒子,毛毛雖然沒能回國送別養父,卻在心里深深懷念朱家對他的養育之恩。
毛毛的故事,是一個革命者家庭的縮影,也是中國人善良和重情義的最好寫照。正如辜鴻銘所言,中國人的精神是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的結合。
這份精神,跨越了血緣,超越了時代。毛毛的一生,不僅繼承了生父母的革命理想,也承載了朱家父母的善良和堅韌。
他的命運,是兩個家庭共同書寫的傳奇。信息來源:[劉少奇與何寶珍的家庭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