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和媽媽的關系也很復雜,因為宗老去世后,就開始算賬了
1號檔案館
宗馥莉接手娃哈哈之后,有件事一直在網上被反復提起,股份分配太奇怪了。她和她媽加一起,只拿了兩成多的股份,剩下的七成多,落在了另一位杜姓女士和她的三個孩子手上。
按理說,宗馥莉是早就被確認為接班人的,怎么看也不該只是個“少數派”。可事實就擺在這兒,股份比例清清楚楚,差距不小。
不少人看了這組數據,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到底是怎么分的?
現在公開的信息里,并沒有詳細說明。只能確定的是,股份分布是宗老(宗慶后)在世的時候就安排好的。至于按的是貢獻劃分,還是親情優先,沒有人說得清。也沒人敢肯定背后有沒有什么“不得已”的考量。
但這事,要是擱一般人身上,光是看這比例,心理落差都能寫一篇家庭倫理劇了。
再看宗馥莉的態度,也挺有意思。
有一回媒體采訪她,問在外面想不想父母,她說:一個人挺好。
這話乍聽像是客套,但結合她背景和性格,就不知道是不是另有深意了。如果她跟家里感情特別好、關系特別穩,那這種場合不太會講得這么輕輕帶過。
當然,有人也說她本身就是直性子,不太會繞彎說話。看她以前接受采訪,說話從不打滑,就是什么樣說什么樣。你說她情緒冷吧,看不出張揚。你說她沒感情吧,人也不是那種徹底“翻臉不認人”類型。
但就是這個一個人挺好,實在是句很冷的表達。聽的人如果細想,估計會琢磨半天。
話說回來,這事本質上,是股份分配留的問題。企業跟家庭真的是兩碼事。宗馥莉現在雖然是“娃哈哈掌門人”,可在股權上,她沒有絕對話語權。母女倆手上那點股份,在決策上能不能起決定作用,真不好說。不站隊、不聯合,可能一票都過不了。
說白了,有時候你看著是主事人,實際背后根本不是你說了算。
施女士,也就是宗馥莉的母親,之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對宗老特別同情,很心疼他。”
有些人聽完覺得這話挺“松”的,好像和幾年前的一些傳聞也對不上。但當你理解到這是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老太太說出的原話,那可能也不好隨便斷定真假。
老一輩人表達感情,不太會說“我愛他、我在乎他”這樣的明話。很多時候就是“我看到他真是上火”、“我這幾天都替他操心”。這些詞你要擱別人嘴里可能是順口說說,但從他們嘴里說出來,有可能就是一個過濾過情緒的心聲。
而她這時候愿意說“心疼”“同情”,可能真的代表了某種內疚,也可能,是在給某些決定做遲來的注解。
再從整體局勢看,現在宗馥莉在前面沖鋒,她的角色非常尷尬。
一方面,她是公司掌門人,媒體焦點,大家關注的那個“女企業家”;但另一方面,她不是控股大股東,說句難聽點,她能發力,得看別人給不給空間。
有網友說這叫“代際矛盾”,其實沒說錯,但也沒說透。
真正的問題,是在創始人在的時候,沒有把體系搭好。股份、治理結構、家族關系,這些東西一旦拖到“看情況處理”,等他離開,再想調,就是高難度操作了。
現在宗馥莉能做的,估計就是兩件事:一,把業務搞起來,用成績穩住位置;二,慢慢理股權結構,布局未來投票權。說白了,打的是持久戰,既不能太急,也不能輕敵。
而我們從外面看,也別光盯著她有沒有情緒、有沒被冷落,這種級別的家族企業,沒有誰的路是順的。宗馥莉的挑戰,從來不只是“有沒有掌握實權”,更多是“在缺位的權力結構中,靠什么立住”。
說到底,創始人離開后,留給二代的從來不是答案,而是一堆難題。怎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最難的事。
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爸爸說干就干,女兒想改得先請示三輪,股東之間有深仇大怨卻還得坐一桌。這種事,在娃哈哈這種體量的企業上,自然更復雜。
但這事也給別的家族企業提醒:沾親帶故的事情,一定不能靠口頭承諾,要提前把規矩定死。情分再好,也經不住賬面上的落差。
現在回頭看,施女士說的“心疼”,也許是對當年股權安排的一種補償性表達;而宗馥莉的“一個人挺好”,也許是對如今處境最平靜的獨白。
這種事講到底,其實講的是一個道理,錢和感情,永遠不能混著算。而企業想長久,更得靠制度和人心同時在線。
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我們這些普通人看完,也多少能想明白一件事,家庭企業最終的敵人,不是外部市場,而是內部不清不楚的拉扯。
誰掌權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真能撐起那份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