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翠云廊生態 傳承歷史文化
趙立策
翠云廊,是以劍閣縣普安老城為中心,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向北至廣元昭化。在這長達300里的古道兩側,種植著近十萬株古柏,清代曾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如今也還有古柏8000多株,加上近代以來陸續補植在公路旁、古道側的柏樹,總數已達數十萬株,蜿蜒蟠繞、展翠摩云,妖嬈裊娜。遠遠望去,像一條莽莽蒼龍,逶迤于山嶺之間,身臨其境,又似一條翡翠畫廊,溢彩流輝。
翠云廊(四川省文物局 供圖)
翠云廊始建于秦漢,完成規模于明朝,歷經千年滄桑仍渾然一體、生機盎然,實屬世界罕見,被譽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蜀道古柏。這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加強保護翠云廊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精心守護,永續傳承
翠云廊規模宏大,必須系統、完整、科學地加以保護,讓皇柏大樹及其他古樹名木成為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
在傳承歷史中完善保護機制。持續深化古樹名木保護行政首長離任交接制度,加強跨地區、跨部門協作聯動,創新“林長+保護”“林長+產業”“林長+修復”等模式,推動資源管理、森林糧庫、國土綠化實現多元轉變、綜合提升,加快形成政府指導、社會監督、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保護格局。
在涵養生態中夯實綠色底色。持續開展古樹名木“識別一批、保護一批、救治一批”行動,強化翠云廊古柏等典型古樹群生態環境改善,推進瀕危、衰弱古樹搶救復壯,著力維持翠云廊景觀廊道整體完整。積極整合各類媒體渠道資源,做好古柏保護重要性宣傳教育,講好古樹名木故事,弘揚古樹名木文化,營造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保護良好氛圍。
在加強保護中合理開發利用。深入挖掘古樹名木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價值,因地制宜建設集組培繁育、保護利用、康養旅游等于一體的特色古樹名木公園。充分挖掘古樹名木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舉辦蜀道賽事、古樹名木保護研討會,引導當地群眾開辦實體,就地就業,輻射帶動蜀道遺址遺跡主要分布地,一體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帶。
翠云廊張飛柏(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延續千年“歷史文脈”
構建蜀道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挖掘蜀道歷史文化內涵,打造獨特歷史文化名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快劍門蜀道遺址本體修繕和利用工程、劍門蜀道遺址與劍門關景區無縫銜接等項目實施,加強蜀道沿線遺址遺跡保護修復。科學規劃建設翠云廊歷史博物館,提升展陳質量。在深化特色文化發掘研究方面,籌建蜀道三國文化研究會,更好整合文旅資源、搭建交流平臺、培養和儲備蜀道文化研究人才,為建設“大美蜀道·詩意劍閣”提供智力支持。
推進李白、杜甫、陸游等歷史文化名人入蜀重大歷史意義等課題研究,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支持鼓勵文博單位、文旅公司等融合劍閣地方特色文化與時尚元素,研發文創產品,衍生創意產品,延長產業鏈。在推進文化傳承繁榮興盛方面,積極推進以蜀道文化、生態文化和人文歷史記憶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創作,推出一批具有時代特征、劍閣特色的文藝精品力作,開展“蜀道生態翠云廊文學獎”評選,開展《蜀道長歌》《翠云春色》等地方文藝作品創作展演。用活“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送文化下鄉、文化旅游活動等,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跨越時空,傳遞“心靈羈絆”
扎實推進劍閣縣下司鎮雙旗美村文旅融合建設,力爭打造全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積極爭創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生態致富、旅游致富,加快雙旗美村全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精心編制《雙旗美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規劃》,統籌推進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建設全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國農村共同富裕先行村、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樣板村。
大力推動“宜居雙旗”建設。高質量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持續提升水、電、路、氣、網等互聯互通水平,實施“特色民居改造、美麗庭院建設、環境美化亮化、服務設施提升”四大行動,聚力打造“翠云廊會客廳”,大力推動“宜業雙旗”建設。將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廉潔文化融入村容村貌,打造獨具魅力的特色民宿民居集群;推動連片農旅深度融合發展,擦亮劍閣生態康養旅游品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現代化農業新業態。
加強劍門關、翠云廊旅游與劍門關天賜溫泉和劍門關國際溫泉的旅游戰略協作,充分利用劍閣縣下寺鎮茶園溝水上旅游、下寺寶龍寺佛教文化、上寺梵天院道教文化以及地質公園科普文化打造劍閣精品旅游名片。以劍門關紅軍烈士紀念館為引領,加強群眾感恩教育,建設全域發展的感恩奮進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綜合運用現代治理手段,積極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治理模式,大力實施“數字鄉村、智慧鄉村”項目,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弘揚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守望相助等傳統美德,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鄉村戲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詩意經濟”棲息地。
聚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讓““蜀道明珠”煥發生機
加快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典范城市、大蜀道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養度假勝地。
主動擔當服務全局,爭創具有昭化特色韻味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養度假勝地引領區,建設康養旅游勝地。圍繞“千年蜀道·劍門關”,以翠云廊為龍頭,輻射帶動覺苑寺、五指山等蜀道沿線資源集群連片開發,與劍門關聯動建成世界級旅游景區。帶動周邊旅游提檔升級。
依托生態資源、溫泉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多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藥康養、運動康養、文化康養、田園康養六大康養產品,構建“康養+旅游”復合產品體系。豐富文旅產品業態。大力推動文旅、農旅、商旅、體旅等融合發展,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推動傳統技藝、表演藝術等門類非遺項目進重點旅游景區,開發非遺沉浸式體驗、古蜀道徒步游、紅色研學等專題文化旅游線路。
大力發展月光經濟、首店經濟,打造創新型商業步行街,打造古蜀道世界步道、亭子湖升鐘湖最美風景旅游通道,積極申辦國家、省市重大體育賽事。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優化旅游“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配套,持續提升劍門豆腐特色美食街、下寺新縣城濱河花園休閑夜市,擦亮壯大劍閣特色餐飲品牌。推動鶴齡獼猴桃、元山花生、冠京貢米等特色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加大民宿招引培育,推進江口白酒、劍門火腿等項目建設。建設串聯區內主要景區的交通環線和聯結AAAAA級景區的直達干線,區內景區實現半小時互聯互通。加大智慧旅游研發力度,提升大數據中心對口服務能力,推進“一部手機游劍閣”,跨越時空,傳遞“心靈羈絆”。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趙立策(筆名:青蘋果。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廣元市作家協會會員,劍閣縣蜀道文化聯合會常務理事、副主席。在國家及省市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和專業技術論文多篇)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