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包頭市東河區校園,總能聽見運動的集結號準時響起。牛橋街小學的操場上,一年級學生閆致源和小伙伴們一踏入校園,便放下書包,在老師的帶領下跳繩、跑步;東一路小學的跳繩賽場,師生同場競技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包二中的操場上,學生們正根據喜好“走班”參與籃球、武術等特色課程……如今,這樣的運動場景已成為東河區校園的日常。
2025年以來,東河區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為指引,將體育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突破口,通過系統施策破解難題,讓“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地生根。
“每天在校運動時間不少于145分鐘”,這是東河區給學生的“運動承諾”。作為全市首個推行“上下午各30分鐘陽光大課間+一刻鐘彈性課間”的城區,這里的校園徹底告別了“課間圈養”模式。公園路小學、金龍王廟小學整合體育課、早鍛煉、大小課間、課后服務等時間,大方“曬”出課程表接受監督;包二中、包四十中等學校打破常規,周四下午集中開設兩節體育選項校本課,學生可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走班上課”;工業路第一小學更是喊出“離開板凳、走出教室、跑向操場”的口號,讓運動成為生活習慣。“以前課間就想趴著休息,現在一聽到鈴聲就想往外沖!”金龍王廟小學學生劉禹坤的話,道出了許多孩子的變化。
“30!31!32!……”“加油加油馬上破紀錄啦!”一聲聲吶喊助威飄揚在東一路小學首屆“躍動青春·繩采飛揚”跳繩賽場上空,學生和老師們在跳繩上有節奏地跳躍穿梭,活力與朝氣撲面而來。這場由全校16個班級224名選手參與的賽事只是東河區“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體育矩陣的生動縮影。
在這里,運動項目早已突破傳統。武術、輪滑、飛盤等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的項目走進大課間,康復路小學、實驗小學南海分校等校結合地域特色,開設滑冰、蒙古舞、街舞等特色課程。31個涵蓋足球、排球、田徑等優勢項目,武術、跳繩、棒壘球等精品項目的“大課間”,93支校隊、126個特色社團,構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格局。而“班級周周賽、學區月月賽、區級學期賽、市級年度賽”四級競賽體系,年均組織賽事逾200場次,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風順。時間騰出來了,校園空間有限怎么辦?師資短缺又該如何解決?面對這些難題,東河區高標準改造12所學校操場,盤活閑置教室設置乒乓球室、體操房,利用校園邊角、走廊空間輕量化改造打造“微運動場”,并組織公園路小學轉龍藏分校等多所學校與周邊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發展中心及社會體育館對接,簽訂“場館共享協議”推動其錯峰免費向學校開放,進一步破解空間瓶頸。師資方面,近三年引進27名專業體育教師、21名優秀退役運動員,組建起“專職+兼職”的教師隊伍。“每日教研”機制讓教師年培訓超40學時,30余名教師獲得國家級專項技能認證,專業力量讓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數據見證變化:2024年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48.3%、合格率94.5%,雙雙領跑全市,穩居自治區前列;近視新發率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2025年體育中考專項測試全區平均分達到19分,滿分率超60%,全市領先。
競技賽場上更是捷報頻傳:包一中女排斬獲2025年自治區中學生排球賽“雙冠王”,包二十四中田徑隊打破三項全國紀錄,牛橋街小學排球實現市級 “七連冠”……這些成績讓東河體育成為閃亮名片。
更深遠的改變在于育人價值的彰顯。運動中,學生們不僅強健了體魄,更學會了團隊協作與抗壓。數據顯示,近三年全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指數提升15%,心理危機數量下降43%,“以體育智、以體育心” 的理念正在開花結果。
“我們要讓每個孩子在運動中找到快樂,讓健康成為終身財富。”東河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君的話,道出了這場改革的初心。當陽光灑滿操場,奔跑的身影與歡快的笑聲交織成歌,這里正在書寫著“以體育人”的生動答卷,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運動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席雅靜)
來源:東河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