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環境記協)應對氣候變化專委會在武漢首次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傳播影響力案例,旨在展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實踐成果與創新經驗,激勵更多媒體和社會各界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自應對氣候變化傳播案例征集活動啟動以來,各理事、會員單位積極響應,踴躍參與,現將案例整理刊發,今日刊發人民日報《民生周刊》雜志社《九問極端天氣,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九問極端天氣,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5月30日,北京市氣象臺接連發布雷電藍色預警信號、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冰雹黃色預警信號。
當天下午,北京遭遇較強雷雨天氣,電閃雷鳴,強風卷起豆大雨滴砸落,部分地區還降下冰雹。門頭溝、朝陽、石景山等地均出現了最大10級的陣風。
瞬時大風、大暴雨、大冰雹、強龍卷……近期各地極端天氣頻發,牽動人心。5月以來,我國南方經歷了五輪大范圍降雨過程,多地遭遇強對流、強降水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亞洲是全球受極端天氣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一方面,洪水和風暴造成的傷亡人數最多;另一方面,極端高溫的影響正越來越大。
極端天氣為什么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根本原因是什么?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哪些不利影響?極端天氣能否精準預測?應對極端天氣,我們還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上圖:5月30日下午,北京出現雷陣雨天氣,同時伴有大風,部分地區伴有小冰雹。
一問:近期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發生了哪些極端天氣事件?
王國復(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今年全球多地氣象災害嚴重,呈現出極端性強、災害重的特點。
今年4月至今,多次暴雨過程侵襲我國南方,而且暴雨落區重疊,災害風險較高,為近10年同期最嚴重災害。
▲上圖:4月25日,肯尼亞內羅畢,一名男子在查看洪水侵襲區域。由于連降暴雨,內羅畢洪水肆虐,造成嚴重災害。(新華社/法新)
二問:極端天氣頻發已經漸成“常態”了嗎?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入汛以來,我國強對流、強降水天氣過程頻繁,極端性凸顯,許多人發問:極端天氣頻發已經漸成“常態”了嗎?
2020年“超級暴力梅”,2022年我國南方“百年一遇”高溫熱浪,2023年北京“140年以來”最強暴雨,2022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500年一遇”的洪水,2021年美國西部“120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干旱危機……近年來,一系列破記錄極端天氣向人類發出了“紅色預警”,敲響了全社會緊急轉型共同治理氣候危機的警鐘。
極端天氣頻發、強發已漸成“常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高溫熱浪、驟旱、暴雨洪澇、寒潮、暴風雪等極端天氣現象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與強度、時空分布、發生機理、潛在風險、復合型災害損失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有這樣六個特征:
一是區域性極端強降水、大范圍極端高溫熱浪、持續性極端驟旱、高影響極端寒潮等事件發生頻率增大。
二是各類極端天氣呈現出極端性強、破壞性強、反常性強的特點。
三是時空尺度上非典型的極端天氣接連發生,氣候變化打破了季風氣候的常規特點。
四是極端天氣呈現快速轉換趨勢,旱澇急轉、冷暖急轉等異常現象頻繁發生。
五是厄爾尼諾及拉尼娜事件疊加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強度具有放大效應;大氣外強迫作用使得氣候系統持續異常,極端天氣更加顯著。
▲上圖: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浙江省金華市迎來持續強降雨。為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金蘭水庫開閘預泄。(胡肖飛/人民圖片)
三問: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不利影響?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研究表明,氣候變化造成的升溫趨勢,對全球的糧食、水、生態、能源、基礎設施以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全球大約有33億至36億人生活在氣候變化的高脆弱環境中。
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長期和持續的風險愈加顯著,并以“風險級聯”方式由自然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不斷滲透蔓延,給可持續發展和氣候安全帶來重大挑戰。
1984年至2021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75億元,占GDP比重約為1.7%。縱觀全球,我國年均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率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對農業的影響。極端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范圍最廣、影響面積最大、發生頻率最高,在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中,旱災造成的損失高達62%。暴雨洪澇災害可導致作物減產或絕收,在農業產量損失中占24%左右。2023年5月下旬,由于北方冬麥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降雨天氣過程,部分地區發生“爛場雨”,導致局部麥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麥發芽霉變。
——對水資源的影響。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格局,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地表水資源減少。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東部季風區北方地表徑流主要呈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級聯影響,主要是增大工業需水量、改變農業需水量、加大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性和影響生活用水質量,從而對水資源管理造成壓力。
——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降低了交通運輸能力,增加了交通安全隱患,甚至形成災害。氣候變暖導致我國強降水、高溫和干旱事件更加頻繁,會影響到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的正常運行,導致交通延誤,甚至產生交通中斷,一些地面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設備會受到極大破壞,從而對交通產生巨大不利影響。
——對能源供應的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起的次生災害,給能源電力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據統計,覆冰、雷擊、暴雨等氣象因素導致的故障,占電網總故障的60%以上。其中,重度干旱可能造成發電水資源嚴重不足;低溫雨雪易造成電線覆冰,進而引發桿塔倒塌和電網停電;極端高溫使電網負荷激增,電力供不應求導致拉閘限電,還會縮短電力設備的使用壽命或導致組件突然失效;暴雨及其引發的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可能沖毀設施設備或造成短路等故障。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氣候變化會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影響人體健康。2000—2019年間,全球因不適宜的室外氣溫導致每年超過500萬例額外死亡,占全球總死因的9.43%。其中,低溫所致的死亡占8.52%,高溫所致的死亡占0.91%。
▲上圖:受持續強降雨影響,4月20日,廣東省韶關市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圖為黨員干部在轉移被困群眾。(張峰/人民圖片)
四問:極端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多、強度增強,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方面是全球變暖。人類活動是影響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當前人類與自然的一個矛盾在于,地球氣候環境已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而人們賴以生存的許多設施還是多年前設計建造的。
人類活動加強了區域降水強度、加強了高溫熱浪程度。2022年巴基斯坦暴雨洪澇造成三分之一國土受淹,世界氣象組織氣候變化快速歸因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活動的影響占到了50%—75%。自然因素之外,人類自身因素也在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人類活動在我國近50年極端降水事件的變化中貢獻約占13%;當溫度每升高1℃時,北半球年最大日降水量增加約5%。
另一方面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升溫;拉尼娜事件中,這一區域的海水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這種“暖水”“冷水”事件,會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同時也會推高全球變暖的溫升幅度。
去年,受厄爾尼諾事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工業化之前全球平均溫度相比,全球的溫升已經達到1.45℃。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去年5月至今年4月),全球平均氣溫創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新高,比工業化前同期平均氣溫高1.61℃。
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的控溫目標,到本世紀末,應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以內而努力。
五問:極端天氣可以準確預報嗎?
李曉蘭(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首席預報員):近年來,隨著氣象觀測手段日益豐富、信息化支撐、數值模式發展、預報技術進步,對極端天氣的預報水平不斷提升。
▲上圖: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在五云鎮祥云湖舉辦防汛搶險救援綜合演練。(楊小明/人民圖片)
六問:天氣預報是怎么做出來的?
李曉蘭(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首席預報員):看似簡單的天氣預報,背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數據收集、數值模式模擬、預報人員綜合判斷分析等,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一是數據的收集。目前,我國已建立地、天、空一體化的氣象綜合觀測體系,通過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地面觀測站等,收集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資料,持續監測天氣變化。
二是數據分析和數值模擬。海量的觀測數據收集到中國氣象局,形成大數據庫,再通過高性能計算機“氣象超算”,利用天氣氣候等數十個數值模式不斷計算,得到數值模式結果。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已引入天氣預報系統。當前,我國天氣預報已由站點預報轉變成全球化的格點預報,形成了0到30天的無縫隙智能數字預報體系。
三是預報的制作和發布。得出數值模式結果后,還需通過預報人員綜合判斷分析,根據具體情況共同“會診”、人工“訂正”,最后形成對外發布的預報預警產品。
七問:天氣預報為什么會有偏差?
李曉蘭(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首席預報員):關于天氣預報偏差的討論,需要回到其制作過程上。
盡管收集到的氣象資料在不斷豐富,但對于一些偏遠區域,如高原、海洋等,可得到的觀測資料依舊較少。因此,作為“原材料”的初始觀測資料會存在誤差,得出的數據也會有出入,最終形成天氣預報的偏差。
天氣的變化受到地球周圍大氣運動變化影響,大氣內部的動力和熱力過程,其相互作用的數值模式非常復雜,任何一套模型都無法完美再現大氣運動,必須不斷研究、積累,不斷地發展完善數值模式。
▲上圖: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川鎮有機蘋果示范園里,果農正在搭建防雹網,防止冰雹、霜凍等天氣影響蘋果豐收。(王毅/人民圖片)
八問:我們應怎樣利用好天氣預報預警,以避免不利影響?
李曉蘭(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首席預報員):首先,我們要了解預警信息等級。一般而言,預警等級從低到高,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當氣象部門發布天氣預報預警信號時,我們需要及時根據預警信號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不同的災害天氣,預警時效性并不相同。對于高溫、寒潮、大風、降溫、一般雨雪等,提前幾天就能發出預報,可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然而,冰雹、雷暴、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過程,其預報時效一般是提前一天發出預警,有時只能提前幾小時發出預警,甚至只能提前幾十分鐘。在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時,要及時、快速應對,以避免不利影響。
短時雷暴發生時要避免前往山中,發生強降雨時要避免去往低洼地帶,大風天要注意防范高空墜物等。當氣象部門發布高等級預警,要盡量減少出行、注意安全,如果已經出門在外,要就近避險。
九問:應對極端天氣,還需要采取哪些有力有效措施?
王國復(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總體來看,我國氣象災害有4個基本特征,即頻發性、分布廣、災種多、災損大,這些特征是由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季風氣候和大陸大洋的地理本底決定了我國是氣象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
近年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極端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氣象災害呈現出新的特征:長期性、突發性、巨災性和復雜性。從災害應對角度來看,需要我們建立新型防災減災救災模式,深入分析和把握災害的規律,摸清災害風險底數,采取針對性強的應對措施。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認為,防范氣候變化風險,科學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應從五個方面進一步發力。
一是將防范氣候風險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建立健全相關法制體系。氣候安全問題現在越來越突出,需要從國家總體安全體系層面加以考慮、有效應對。
二是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加強氣候安全的早期預警,以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三是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提升氣象服務水平。通過加強氣候災害影響預報、風險預警能力建設,更好地把握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的強度、時間、范圍,以便采取相應措施,有效降低災害程度。
四是加強氣候變化風險防范的科學研究。對氣候變化風險如果不加以防范,將來有可能演變成氣候災難。比如,任由全球變暖發展,本世紀末可能會出現2.8℃—3℃的溫升幅度,一旦溫升突破3℃,格陵蘭島的海冰將全部融化,整個海平面會提高2—7米。
五是加強防災減災科學傳播力度,提高公眾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如果公眾有應對極端天氣的意識和能力,就可以在相關情況發生時,避免或減輕災害影響。
來源 | 人民日報《民生周刊》雜志社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