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剛開閘,頭天雨就砸了華北、黃淮一大片。今年伏天短,就30天,7月20日到8月18日。雨一下,莊稼人心里犯嘀咕:老輩說的“雨淋伏頭,曬死牛”,今年要應驗?
“淋了伏頭,出伏坐船”,這老話在華北可不少人念叨。說的是入伏下雨,伏天雨水多,出伏時路都能行船。可今年情況怪——雨是下了,雨是下了,可后面的熱呢?
氣象專家說,副高這“大暖團”正往北擠。入伏雨是副高和冷空氣“掐架”的結果,等副高占了上風,熱就來了。
華北、黃淮這雨,像提前拉響的“熱警報”。未來20天,這些地方可能要遭多輪高溫“烤”。有的地兒,氣溫說不定能破歷史最高。
莊稼人最怕“水火交替”,雨多爛根,熱大曬苗。
另一句老話“頭伏有雨,伏伏有雨”,說的是伏天雨水連成片。
今年南海季風來得早,勁兒還比常年大15%。按這趨勢,華北可能澇,江南倒要防旱。
“北澇南旱”這蹺蹺板,每年伏天總愛晃一晃。山東、河南的麥農,正搶著雨停曬麥粒。雨下多了,麥穗容易發芽,一年收成全搭進去。
可長江中下游呢?6月到現在雨少2-4成,地都干得裂了縫。湖北、湖南的稻田,得提前備水,別讓“卡脖子旱”傷了稻穗。
農諺說“淋伏王,旱伏尾”,伏頭雨多,伏末可能干。今年厄爾尼諾剛走,拉尼娜又要冒頭,天氣更沒個準。旱澇急轉的事兒,這兩年越來越常見。
老說法到底準不準?中央臺翻了60年數據。“雨淋伏頭,曬死牛”在華北,68%的年景都應驗。
但江南就不同,“入伏落雨百日霜”,說的是雨多早霜來。
農諺這東西,得看地兒,不能死搬硬套。
現代氣象也在學老經驗,把有用的往預報模型里加。
老祖宗看天吃飯攢的經驗,和衛星云圖里的規律,其實是一根藤上的瓜。伏天熱不熱?
國家氣候中心說,大部地區比常年熱。
華北、黃淮熱得久,江南熱得短,城市更難熬。熱歸熱,雨也沒停,濕熱裹著人,最容易中暑。
中醫說,伏天別貪涼,26℃以上的空調,出點汗排排濕。綠豆、薏米煮點湯,脾胃舒服了,干活才有勁兒。伏天的雨,伏天的熱,莊稼人最有發言權。
種了30年地的張大爺說:“老說法聽個響,手機里的預報也得看。
”未來幾天,伏天的脾氣到底咋變?
還得盯著氣象短信。農諺是寶,可別當圣旨;科技雖強,也得接接地氣。
您家那邊入伏下雨了嗎?今年伏天您最擔心啥?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