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3月份馬斯克與盧比奧在白宮的大吵架嗎?現在后續來了,美國國務院迎來大裁員。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3月份的撕逼。
當時,馬斯克火力全開,指責國務院人太多、效率太低,而盧比奧一個人都沒裁;盧比奧則憤怒回擊,老子已經裁了1500人了,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都沒了你是眼瞎嗎?
實際上,盧比奧確實是玩了個文字游戲。USAID本來是一個獨立機構,并不歸國務院管,而是在特朗普上任后的美國改革中并入了國務院,接著就挨了裁員大刀。
這一套其實跟企業并購、部門合并的大裁員沒啥區別。除了幾塊壓艙石,新老板基本都會把之前的老員工清洗干凈。顯然USAID的人就成了盧比奧達成個人裁員KPI的犧牲品,這樣國務院里面的親信就能保住了。
只不過胳膊擰不過大腿去,裁不裁員、留下來誰,最終拍板的還是特朗普。隨著7月最高法院取消對部門大規模裁員的限制,該來的還是來了。
而且這一次并非小打小鬧,而是砍向1350人,干掉了整整一個團的編制,其中246人是職業外交官。
被裁員工卷鋪蓋走人
馬斯克雖然人已離開華盛頓,但他推動的“政府效率革命”,最終在國務院得到了徹底實現。
看起來是馬斯克贏了盧比奧。但我覺得,實際上他們兩個都輸了。
一個合同到期后負氣出走,至今還在跟特朗普吵架;一個終究沒能保住自己人,國務院迎來大掃除。
留下的,只有特朗普口中“最忠誠的人”。
據美國外交官協會披露,被裁的246名外交官中,有超過半數參與過重大國際談判、戰爭斡旋和人道事務。更有意思的是,國務院的“反虛假信息辦公室”也被撤了,理由是“經常審查保守派聲音”。
看出來了嗎?裁不裁的關鍵,是聽不聽話,跟企業里面一個樣。
尤其是在特朗普推出的“大漂亮方案”已經通過之際,更是點明了問題所在:這裁員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不想把錢花在“外人”的身上。
前政府雇員在抗議裁員
我們來看國務院2025年預算:544億美元。白宮提交的2026財年提案直接砍到284億,幾乎腰斬。更狠的是對外援助,從383億砍到169億。
與此同時,五角大樓的預算反而上漲了,達到了9250億美元(2025財年國防預算總額)。
所以,不是沒錢,是不想把錢花在嘴皮子上面。美國都有懂王這么頂流的網紅了,沒有什么事情是發兩條推文不能搞定的,實在不行就再發兩條。這可比外交官們的工作效率高太多了。
大裁員背后,受傷的不只是外交官,美國伸向全球的手也在縮回來。
駐外機構方面,27個使領館面臨關閉,其中包括駐盧森堡、厄立特里亞和釜山等戰略節點。
人才培養方面,原定6月的外交官考試取消,凍結招錄。
對外交流方面,取消全部教育文化合作,與全球學術圈做切割。
任何一方面的動作,短期內似乎都看不出太大影響,但綜合到一起意思就很明顯了——美國不再關心全世界,特朗普給戰略收縮踩了油門。
特朗普吸收了馬斯克效率優先的理念,換上了忠誠至上的內核,逐走馬斯克、打壓盧比奧,這場技術理想與政治現實的融合,成為金發商人手中最穩固的權杖。
-胖胖說-
所以這場大裁員的最后贏家,是特朗普。
借馬斯克的手干臟活,清除異己;借盧比奧的嘴,甩鍋馬斯克,過河拆橋。馬斯克走后,立即著手發新債,接著又是一記回馬槍,裁掉國務院的勢力。
這一套棋下完,可謂是各個擊破,印出來的錢都落到了自己人手里。
什么改革不改革的,那都是口號,最后給出績效點評的,還不是坐在橢圓形辦公室里的人嗎?
商人玩起政治游戲,還真未必比職業政客差。都是跟人打交道,那就看誰的手段更高了。
只不過善泅者死于水,善戰者死于兵,未來的路還長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