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前夜,張發奎盯著眼前24歲的年輕參謀,突然發問:“你們究竟是不是共產黨?兩個都不是可以結婚,兩個都是也行。最怕一個是,一個不是——將來一個做鰥夫,一個當寡婦!”
楊應彬背脊沁出冷汗,臉上卻浮起坦然的微笑:“長官,我跟您抗戰八年,是什么人您最清楚。我們都不是。”
張發奎點頭:“不是就好!”
三天后,廣東行營百桌婚宴高朋滿座。新郎是張發奎麾下“紅人”楊應彬,新娘是北大才女鄭黎亞。鎂光燈下,張發奎以證婚人身份盛贊新郎“忠勇可靠”,滿場軍政要員舉杯慶賀。
無人知曉,這場轟動廣州的婚禮,實則是兩名地下黨員在暴露邊緣的絕地自救——而批準這場“婚姻任務”的,正是周恩來親自指揮的中共中央。
一、16歲入敵營:從寒門學子到“軍校狀元”
1937年淞滬會戰硝煙中,郭沫若受張發奎委托組建戰地服務隊。16歲的廣東大埔少年楊應彬以“抗日救亡青年”身份入選,真實身份卻是中共安插的“冷棋子”。彼時的他瘦小寡言,卻已在陶行知引導下加入共產黨,更因出版《小先生的游記》被視作少年英才。
張發奎對這位同鄉少年青睞有加。1940年,經特支書記左洪濤運作,張發奎保送楊應彬進入貴州獨山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為取得信任,楊應彬拼死訓練:單杠、木馬、射擊、戰術背誦……半年后,他在千名學員中術科測驗奪魁。捷報傳回,張發奎得意非凡:“我保送的人,給四戰區爭光了!”
軍校的榮光暗藏殺機。皖南事變后,反動勢力瘋狂清查“異己”。某夜,楊應彬突被揪出宿舍,審訊桌上攤著三封密信殘片:“巴黎公社的窮孩子很英勇”“你播下的種子萌芽了吧”——皆出自他的進步師友之手。
“是否共產黨?同伙在哪?”審訊連熬十夜,政訓主任輪番逼問。最終,一紙“秘密槍斃楊應彬”的命令送達區隊長案頭。
萬幸區隊長惜才,故意拖延行刑。千鈞一發之際,左洪濤在張發奎耳邊巧妙進言:“楊應彬考第一反被誣陷,這是打您的臉啊!”張發奎勃然變色,當即親筆致信軍校:“此子思想純正,務加愛護。”槍決令就此撤銷。
二、婚禮自救:中央特批的“護身符”
1945年日本投降,潛伏八年的楊應彬申請歸隊。周恩來卻回信四字:“再忍一忍。”蔣介石正醞釀內戰,此刻撤離等于自毀情報網。可危險已迫在眉睫——軍統對楊應彬的監視日益露骨,甚至有特務當街“尾隨探病”。
左洪濤與楊應彬徹夜密謀,想出險招:辦一場張發奎主持的婚禮!
婚禮當日,張發奎的質問被夫妻倆從容化解。宴席間,他當眾宣稱:“應彬跟我出生入死,是可信之人!”此言徹底洗刷嫌疑——特務再不敢動“司令紅人”。
三、密令截殺:兩千人的生死時速
1946年初,軍調小組商定東江縱隊北撤煙臺。某日,楊應彬在參謀處瞥見絕密電文:蔣介石令張發奎“趁共軍集結大鵬灣,聚而殲之,一網打盡”!此時東江縱隊2500余人已按協議集結,毫無防備。
這是一場精彩的72小時情報突圍戰:
四、十年潛伏:無人暴露的諜戰奇跡
東江縱隊脫險后,特支成員分批撤離。1947年夏,楊應彬夫婦以“回鄉探親”為由辭別張發奎。離粵時,他們的長子楊小斌尚在襁褓中——他是唯一見過父親穿國民黨軍裝的孩子。
回首潛伏十年,這支22人的特別支部創下諜戰史奇跡:
尾聲:青山依舊在
2015年楊應彬逝世,長子整理遺物時發現一首舊詩:“東廓吟鞭未敢休,金華集里寫春秋。”——這源自他與夫人合著的《金華集》,記錄著六十載革命歲月。
當年戰地服務隊合影中,后排右三的楊應彬青澀含笑。身旁的戰友們或許未曾想到:這群文人樂師構成的特別支部,竟在敵營深處埋下十年火種,不滅不熄。
張發奎1980年病逝香港,遺囑“歸葬始興故里”。楊應彬親迎靈柩,主持公祭。兩位老兵的故事,終在廣東青山間歸于平靜。
【參考資料】:《金華集》(楊應彬、鄭黎亞著);《東江縱隊志》(解放軍出版社);《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張發奎口述自傳》(當代中國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