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右一)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工學院組織師生赴企業實習。資料圖片
教育、科技、人才,是強國崛起的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教育強國都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把“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重要結合點。過去一年,高等教育改革瞄準新目標,持續增強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新范式
筑人才之基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為他們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創新爭先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培養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師,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高等教育的重大政治任務。
5月27日上午8點30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一場備受關注的答辯即將開始。
作為該校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學生之一,2022級碩士生張百川帶來了他的實踐成果:他參與研發了一種用于改善鉆井液特性,以提升其效能和環保等級的添加劑。經過嚴謹答辯程序,5位評委一致通過,建議授予他工程碩士學位,評價為“優秀”。
今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實施。實踐成果作為與學位論文等同的學位授予條件,首次被寫入法律條文。今年,也是“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首批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節點。據統計,包括張百川在內的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并完成答辯。
改革,人才為證。
6月17日,教育部舉辦卓越工程師培養現場交流推進會。會議公布,截至今年5月底,首屆工程碩博士專項2100多名碩士生中已有92%落實畢業去向,其中在實踐企業或本領域相近企業就業達70%,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工程碩博士有組織、成建制、大規模校企聯合培養。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卓越工程師培養正在引領研究生教育范式變革,打破了傳統人才培養內循環,真正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卓越工程師培養已成為教育自我變革的戰略突破口”。
突破,步步為營。
建基地——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業已聯合招生2萬多名工程碩博士,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布局建設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布局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
建制度——202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轉發《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基本要求(試行)》,首次明確了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標準和程序。專項試點高校積極推進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探索,目前已全部制定學位申請實施細則。
調結構
應發展之需
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一頭連著“國計”,一頭連著“民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中,可謂戰略樞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國家引領,高位推進。
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157個,停招專業點2220個,撤銷專業點1428個;
教育部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智能分子工程、國際郵輪管理、人工智能教育等29種增列的新專業,體現著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
各地各校,乘勢而起。
教育部重點指導黑龍江、浙江、河南、重慶、陜西率先開展高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提升工作試點。5個省份探索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圍繞區域千億、萬億級產業集群,打造172個跨校特色專業集群。
北京科技大學新設材料智能技術專業,響應國家對新材料技術發展的需求、主動適應新材料研發模式變革;云南農業大學首設咖啡科學與工程專業,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推進國際合作……
改革既啟,久久為功。
“既要看到學科專業體系為人才自主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制度保障,又要認清新形勢新挑戰下還存在不適應不匹配,找準原因,精準發力。”4月24日,教育部召開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推進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會上強調。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迭起。這場立足科技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教育規律、推進供給優化的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鋪設了壓艙石。
轉成果
釋創新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強調,力爭在一批重大科技專項上取得新突破,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從實驗室奔向生產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有力體現,是高等教育支撐力、貢獻力的直接表達。
南京,藥谷大道。
“新藥研發效率,在新技術加持下提升百倍!”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實驗室里,北京大學博士李源輕點電腦鍵盤回車鍵,一瞬間,儀器屏幕上顯示的神經元數據流飛速跳躍。隨之加速的,是李源的心跳。他知道,不同以往,這些實驗數據將直接通向市場端,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新藥研發。
2024年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首批確定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三大產業方向,在平臺建設、資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9個月過去,探路者交出答卷。據不完全統計,該中心已對接全國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項,121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振翅”飛向生產線。
星火,可以燎原。
2025年4月,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獲教育部批復同意啟動建設,該中心將布局建設生物醫藥、路空一體化智能出行、高端科學儀器3個方向4個分中心,架設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與高校科技成果的橋梁。6月23日,教育部在廣州舉行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為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再鳴號角。
龍頭,必將高昂。
北京推動國家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深化高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指標;湖北成立10億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加快建設湖北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河南高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研發中心2560家,實現對河南主導產業全覆蓋……
教育強國,高教何為?
這是國家之問、復興之問、時代之問。唯有改革作筆,才能答好這宏偉課題;唯有改革作斧,才能開辟新的世界、新的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9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林煥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