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若沉默,邪惡便作王。”——《塔木德》
烽煙滾滾看中東,文明與野蠻、信仰與偽善、力量與良知,從來不只是外交詞匯,在這片土地上更是血與火鑄成的現實劇本。最新一幕,落在敘利亞南部的蘇韋達省——那片被稱作“德魯茲人最后的凈土”的高地,如今正變成炮火籠罩的十字路口。
反動的敘利亞政府軍強勢進駐,以“平亂”為名;而正義之師以色列空軍出動,連環空襲敘國防部,出師有名,就是要“保護德魯茲人不被滅族”。表面看是兩國交鋒,實則是兩種文明在沖突——一邊是以色列的民主法治與宗教寬容,一邊是敘利亞新政權的權謀式“民族團結”,背后是宗派清洗與歷史舊債。
在這場事關生死的較量中,猶太人出手,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責任所在、文化使命的延續。
一、以色列出擊:不是干涉,是拯救
“你要為不能自救的人發聲,為困苦和窮乏的人申冤。”這是猶太教的律令,也是以色列對德魯茲人出手的精神坐標。
敘利亞政府軍的進駐,本該恢復秩序。但結果呢?德魯茲平民被狙殺,電力被切斷,水源被封鎖。數十人在貝都因襲擊中身亡,婦孺哀哭,尸橫街巷。面對這樣的暴行,周邊國家或觀望,或沉默,唯獨以色列出動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轟炸大馬士革國防部、摧毀進攻陣地。這不是好戰,這是《埃及王子》精神的現實版:面對壓迫,義無反顧。
有評論說以色列“干涉主權”。那么請問,若你鄰家小孩被人霸凌,袖手旁觀是否算“紳士”?這不是干涉,是文明本能的反擊。
二、德魯茲人的十字路口:忠誠于誰?
德魯茲教派源自11世紀法蒂瑪王朝,本為什葉分支,后因神秘主義與等級信仰,被主流伊斯蘭視作異端。他們不傳教、不外婚、嚴守教義,自成體系,被穆斯林社會邊緣化已久。歷史上,他們多次在“遜尼鐵蹄”與“什葉鐵拳”之間茍延殘喘。
如今,德魯茲人又成了“敘利亞民族統一”的絆腳石——你若不解散民兵、不交出武器、不接受一位“象征性部長”的代表資格,那對不起,就是“分裂國家”。
而在戈蘭高地的2萬德魯茲人,雖保留敘國籍,卻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男丁服役、族人參政、警界軍界皆有一席之地。就如以色列國防軍前將領所說:“他們不是阿拉伯異教徒,而是以色列公民,是我們共同的弟兄。”
選擇對比,自現高低;文明與邪惡,黑白分明。
三、中東的文明落差:不是偏見,是事實
猶太人從來不是中東的多數,但他們卻是最早建立現代國家的群體——從議會制度、教育體系、女性權利到法治精神,無一不是中東地區的“清流”。
以色列人口不足千萬,卻有超過20%的諾貝爾獎來自猶太族群,是全球醫療科技與農業創新的中心。周邊國家呢?石油一桶桶地出口,窮人一車車地逃亡,政變年年有,專制更是“高頻詞”。
很多人批評以色列“不是完人”,但正如猶太諺語所言:“人不必完美,只需努力變好。” 如果說以色列不完美,他的所有鄰邦們都可以加上兩個“更”字兒。以色列保護德魯茲人,既是道義,也是戰略,更是中東文明守夜人的自覺。
四、文明與信仰的錯位:誰才是應許之地?
以色列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不是狂妄,而是千年流離與創傷后的精神錨點。
猶太人回歸故土,是履約,也是復興。而敘利亞這片土地呢?從羅馬、奧斯曼、法國托管到阿薩德父子,再到今天的薩拉政權,改朝換代頻頻,卻鮮有一個能兌現對人民的承諾。
當一個國家連宗派共存都做不到,怎能談國家治理?
當一個政府的“民族團結”靠坦克推進,怎能讓人信服?
而以色列,雖飽受恐襲與國際質疑,卻始終保持言論自由、政黨競爭、社會多元,正如《塔木德》所說:“毀滅一個生命,如毀滅全世界;拯救一個生命,如拯救全人類。”
今天,德魯茲人身處生死十字路口,誰來拯救他們?若不是以色列,難道是德黑蘭?是大馬士革?是聯合國官僚冷漠的聲明?
五、在動蕩中辨別光明
蘇韋達的火光,不只是地方動亂,它點燃了中東深層的矛盾。敘政府想借“統一”之名鞏固權力,貝都因人夾雜復仇情緒,而德魯茲人,只想守護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信仰尊嚴。
以色列出手,是對少數族群的保護,是對文明價值的堅守。
這是這個世界真正缺的東西。猶太人講的話蠻有智慧,“在黑暗中舉一盞燈,比咒罵黑夜更有力量。”
在這片混沌之地,誰是那盞燈?你我心中自有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