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么要貶低動物呢?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人類懼怕死亡。
1.管控死亡的陰影:人是萬物之靈
演化心理學里面有一種“恐怖管控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由于人類知道自己必然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會造成強烈的困擾。為了對抗這種恐懼,人類會向往“不朽”,無論是宗教信仰、文化理想、民族認同,還是其他的偉大事物、崇高價值,只要能夠超越個人的有限生命,提供某種“不朽”的象征或者想象,都可以給人類提供心理上的屏障,有助于減輕死亡造成的恐懼。在這方面,某種人本主義,也就是認為人類在萬物之間居于獨一的、崇高的地位的想法,也有類似效果。所謂人為萬物之靈,強調人類的獨特與偉大,正好可以降低死亡意識所帶來的心理威脅。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一直想要貶抑動物,認為動物低于人類,人類比動物來得崇高,其動機就容易理解了:我們需要動物作為墊腳石,把自己抬得高一點,借以拉開跟死亡的距離。
一些心理學的實驗發現,人類經常把動物跟死亡聯想在一起。表面上看這并沒有什么道理。但是動物畢竟沒有靈性,只有肉體,肉體必死,所以動物跟死亡只有咫尺之隔;此外,作為病原體的媒介,動物也讓人聯想到死亡。那么把死亡跟動物綁在一起,把死亡聯結到動物的肉體上,然后強調人類跟動物界限分明,雖然跟動物一樣活在肉體之中,但只要想到人類擁有靈魂、心智、理性,可以超越動物性肉體的生老病死之上,可以聯結到“不朽”,就顯然有助于減輕死亡帶給我們的恐懼與焦慮。
2.人類中心主義
那么要如何在人類與動物之間劃清界限呢?最現成、常用的一個標準,就是各種心智方面的能力,包括感覺、認知以及情緒的感應程度。當然,用心智能力作為排列道德地位高低的標準,本來就是一種以人類為“萬物尺度”的人類中心標準,因為動物在這些方面原本就不可能跟人類并駕齊驅。不過一般的想法仍然認為,心智能力是人性的特征;那些心智能力較高的動物,也就是能夠感知痛苦,具有恐懼、高興、生氣、寂寞等情緒的動物,跟人類相像的地方更多,地位也就更高,需要人類更好地對待。
但是人類怎么認定動物的心智能力呢?心理學的一些研究發現,人類愿意賦予什么動物什么樣的心智能力,往往被人類自我中心的成見所影響。
不難想象,動物的外觀包括行為以及體形,會影響人類對它們的評價。猿猴以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相近的特點比較多,人類自然會想象它們具有較高的心智能力。實驗也顯示,跟人類在行為、生態、身體結構上接近的動物,比較受到人類的喜歡。流浪動物收容所里的狗,如果臉部表情看起來像是人的微笑,眼睛大而且間距寬,被領養的機會就比較大。在動物園里,游客最喜歡的、停留觀看時間最久的,首推靈長類以及哺乳類,至于爬蟲類、嚙齒類以及昆蟲類則最不受歡迎。一項跨國的心理學調查,要求受測者估計一些動物在感受痛苦、喜悅、恐懼、厭倦等心智能力上跟正常成年人的差異程度,結果發現大家普遍認為,猴子、狗、人類嬰兒的感知能力最高,可以達到成年人的80%,雞跟老鼠是人類的60%,魚類則只達到人類的47%。另一項類似的跨國研究發現,在受測者的心目中,黑猩猩、人類嬰兒的感知能力被認為最高,雞、章魚以及魚類被視為最低,牛、羊以及豬的排序則在中間。這些觀感上的差異,顯然反映了人類愿意賦予這些動物什么樣的道德地位,結果心智能力高的動物所受到的保護也比較多。但心智能力的排位,最后要取決于動物跟人類在外觀上相近的程度。
3.動物的心智與能不能吃
心理學家另外還注意到一種現象,人類愿意賦予動物多少心智能力,跟自己如何使用動物——特別是吃肉——很有關系。一些研究發現,在人類的眼里,動物的心智能力跟這種動物能不能吃,有一定的相關性。
舉例而言,有一項實驗要求受測者給不同的動物做心智能力排序,另外還詢問受測者愿不愿意吃這些動物,想到吃它們會不會覺得惡心。結果發現,如果直接先問愿不愿意吃,愿意吃的意愿會比較高,可是如果先做心智能力排序,然后再問食用的意愿,那么吃的意愿就降低了。換言之,如果先誘導受測者想到了動物具有心智能力,受測者吃它們的欲望就會降低。
一般而言,一種動物被賦予的心智能力越高,人類吃它們的意愿就會越低。有研究發現,素食者賦予動物的心智能力,要比雜食者來得高。但反過來,也有實驗顯示,一種動物如果在分類上被列為可食用動物,那么人類也傾向于低估這種動物的心智能力。事實上,吃肉的人一般會賦予動物比較低的心智能力。
在這里,我們必須談一下“吃動物”這件事所牽涉的心理困擾。其實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吃的動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心智能力,至少能夠感覺到痛苦;大家也都會承認,給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是不對的。這時候,你如果不吃肉,這兩個想法就可以和平共存,甚至相互搭配,得出“不應該吃肉”的道德結論。后面我們會見到,這正是效益主義(一般稱為功利主義)動物倫理學的論證步驟。但是如果你吃肉,就比較麻煩了。這兩個想法會產生對立,形成一種尷尬的局面,無形中批評了你的吃肉習慣。可是放棄吃肉是很難的:你得挑戰自己習慣的飲食文化以及外圍的社會習俗,代價是很高的。
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吃肉會讓這兩個想法發生沖突。在心理學里面,這個現象被稱為“認知失調”:兩個想法之間的沖突,令當事人進入不舒服的緊張狀態。這時候,最自然的做法就是放棄其中一個想法,不要讓這兩個想法形成夾擊的態勢。
于是有些人會放棄第一個想法,不承認動物具有心智能力。這是為什么吃肉的人通常會否定動物具有心靈:像上面所引述的實驗那樣,為了方便吃肉,吃肉的人可以調整自己的觀念,主張動物的心智能力很低,并不會感覺到痛苦。但也經常有人選擇另外一條路,也就是放棄上述的第二個想法,認為動物的痛苦并不重要,可以不要理會,因此吃肉并沒有什么不對。
為吃肉做辯護,常見的說法很多,有一位心理學家把它們歸納為所謂的“四個N”:
Necessary,必要,為了健康跟體力,人類需要吃肉;
Natural,自然,吃肉是人類天生的習慣,從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吃肉了;
Normal,正常,大家都吃肉,不吃肉是社會的少數;
Nice,美味,肉類食物本來就好吃。
研究發現,肉食者如果接受這些說法,心里的罪惡感會減輕。這些說法是否成立,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用來將吃肉合理化,確實有助于消除吃肉所引發的認知失調,減少吃肉造成的心理壓力。
結語
話說回來,心理學家一直到非常晚近的時期才開始研究人類如何看動物,所獲得的成果還相當零散,無法整理出一幅完整、系統的圖像。不過大致上可以看出,人類必須跟動物生活在一起,所以需要拉近跟動物的距離,但是人類又傾向于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需要維系人類跟動物的界限,貶低動物的地位。特別重要的是,人類需要使用動物,尤其是當作食物。這些現實的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人類對動物的看法。你可以說,人類注定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動物,這包括將其擬人化,也包括從自私的需求、欲望去界定動物的地位。這些心理上的機制,都不利于從道德角度去思考動物。
但是盡管人類常常會懼怕、嫌惡動物,會只顧自己的需要去濫用動物,但是不要忘記,人類是一種道德動物,非常在乎自己能不能算是一個“道德人”,會擔心自己作為一個人是不是表現了足夠的道德質量。人類一般會避免任意地傷害動物,不見得是因為真的在乎動物,而是因為自己會感到不舒服,覺得心里不安。這也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事實,跟上面所描述的各種負面看動物的心理因素一樣真實。平常我們會用“良心”之類的字眼來形容這種正面的道德力量,而它有點難以捉摸。但其實這正是道德心理學的一個核心議題:我怎么界定自己,我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本身就是一個迫切的道德問題,也是一種真實的道德動力,昔日稱之為“良心”,今天可以稱之為追尋和確認“道德自我”。這種心理機制,在人類思考關于動物的倫理問題時,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節選自錢永祥《人性的鏡子:動物倫理14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