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革命家之中,鄧子恢與毛主席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可是在建國之后,他卻在工作中與毛主席多次出現分歧,為此毛主席多次批評過他,而他也多次“頂撞”毛主席,這是怎么回事呢?
1896年8月,鄧子恢出生在福建龍巖縣的一個普通家庭,1917年3月,21歲的鄧子恢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然而留日一年之后他就因貧病交加回國了。1918年5月,鄧子恢在龍巖縣當了小學老師謀生。
1926年秋,深受進步思想影響的鄧子恢投身北伐,同年12月經人介紹入黨。在組織的安排下鄧子恢回到了家鄉龍巖開展活動,擔任過龍巖縣委宣傳部部長等職,參與領導了龍巖后田起義。
起義之后鄧子恢創建了閩西第一支農民游擊隊,進行了閩西蘇區的創建工作,在后來的發展中,鄧子恢與張鼎丞、譚震林三人并稱為“閩西三杰”。1929年3月,鄧子恢被任命為閩西特委書記,為配合紅四軍入閩做出了貢獻 。
1929年5月23日,鄧子恢在龍巖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他比毛主席小3歲,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6月底,由于種種原因毛主席不再擔任紅四軍的主要領導職務,就到了閩西休養,搞蹲點調查工作。
在閩西期間,鄧子恢與毛主席幾乎是朝夕相處,兩人常在一起討論問題,他被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把毛主席視為良師益友。在閩西期間毛主席不幸患上了瘧疾,身體十分虛弱。
時任閩西特委書記的鄧子恢對毛主席十分關心,托人買來牛奶和白糖,還每天為毛主席燉牛肉湯、母雞湯補充營養,在鄧子恢的關心下,毛主席的身體逐漸康復了。毛主席在閩西5個多月,與鄧子恢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后來紅軍長征,鄧子恢被留在閩西蘇區打游擊,一直到1946年,他才和毛主席在延安再次見面。老朋友相見,毛主席熱情招待了鄧子恢,還送了一張自己的照片和一條毛毯給鄧子恢。
新中國建立后,1952年10月,毛主席親自點名讓鄧子恢擔任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1954年9月 ,鄧子恢出任副總理,主管農業方面的工作,沒想到之后在農村、農業相關工作方面,鄧子恢和毛主席出現了分歧。
1955年4月,毛主席提出在原有65萬個農村合作社的基礎上,力爭到1957年時發展到130萬個合作社,鄧子恢堅持發展到100萬個合適,穩步前進。為此毛主席批評他說:“像個小腳女人,走路東搖西擺。”
不過后來事實證明,鄧子恢的建議是正確的,由于合作社發展過快,出現了不少問題。僅此一事之后,1961年,毛主席要求干部多下基層考察,鄧子恢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回到了老家龍巖搞調查。
鄧子恢發現老鄉們還在為吃飯發愁,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于是在1962年,他向毛主席提出了搞“包產到戶”,可以大大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毛主席再次批評了鄧子恢,說:“如果搞包產到戶,不用幾年就有雇工、討小老婆。”
面對批評,鄧子恢仍堅持自己的意見,并提出了辭官。1962年10月,鄧子恢領導的農村工作部被撤銷,他被安排分管計委財經工作。1972年12月10日,76歲的鄧子恢在北京病逝,臨終前他仍念念不忘“包產到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