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遭遇空襲,16萬俄軍烏東集結,北約司令突然警告“18個月內或同時與中俄開戰”,一場大戰看似在所難免,關鍵時刻,法意等國卻悄悄拒絕對烏軍援,美國資深記者更是爆料特朗普計劃要換掉澤連斯基,眼看自己要從“棋子”變成“棄子”,澤連斯基一改常態,主動求和。
第三輪俄烏談判在即,莫斯科卻又一次遭到了空襲。俄國防部19日通報稱,過去48小時內擊落22架襲向莫斯科的烏軍無人機,謝列梅捷沃等四大機場一度關閉。
在前線,俄烏交戰依舊激烈,烏軍總參謀部在同日報告稱,在波克羅夫斯克地區,俄烏雙方僅在一上午就發生了38次交火。
俄軍目前在烏東已集結約16萬兵力,盧甘斯克的解放僅是開端,俄媒稱普京已批準“總攻計劃”。
如此看來,一場大戰是在所難免了。
俄羅斯的“總攻計劃”讓北約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北約盟軍歐洲最高司令格瑞恩科維奇19日警告,美歐可能“18個月內面臨與中俄同時開戰”,并將臺海與烏克蘭局勢強行掛鉤。
這種論調本質是將中國拖入西方預設的“全球對抗”敘事,但現實是,北約內部現在根本難以統一立場,美國連俄烏沖突都無法解決,又何談介入臺海?北約國家跟著美國耍耍嘴皮子可以,真要和中國開戰可不是鬧著玩的。
事實是,俄烏沖突已經讓歐洲國家疲憊不堪,法國明確拒絕出資購買美國武器援烏,堅持“歐洲防務自主”;意大利雖承諾繼續軍援,但只提供本國或歐洲制造的裝備。
捷克、匈牙利、波蘭更是各懷心思,匈牙利直接反對任何援烏行動,波蘭則提議用凍結的俄資產買單。
這種分裂暴露出北約的深層矛盾,美國想捆綁盟友對抗中俄,歐洲卻擔憂淪為附庸。
烏克蘭完全依賴于北約國家的軍援,如果沒有這些軍援,烏克蘭必然會在俄羅斯的總攻中徹底潰敗。
而這還不是最讓澤連斯基感到絕望的事,據環球網報道稱,美國資深記者西摩·赫什近日爆料,稱他得到內部消息,得知特朗普團隊正考慮用烏軍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取代澤連斯基,甚至不排除“強制流放”現總統。
而這一計劃和特朗普此前“50天內必須達成俄烏協議”的言論時間線重合。
原來,這50天不只是給俄羅斯的“最后通牒”,也是給烏克蘭。如果在這50天內,澤連斯基拒絕所有美方斡旋的和平方案,不能和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他將會被特朗普換掉。
在這種情況下,澤連斯基幾乎除了妥協別無他法,19日,他突然解除親美國防部長烏梅羅夫的職務,將其調任駐美大使,被外界視為切割自保。
而同日他主動向莫斯科拋出“領導人級別會談”提議,與此前“戰斗到最后一人”的強硬表態判若兩人。
不過,俄烏談判仍然面臨很多阻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雙方的信任問題,俄羅斯對澤連斯基的“求和”充滿警惕。
俄新社證實收到烏方提議,但《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指出,這可能是為西方交付F-16戰機爭取時間的“戰略陷阱”。俄談判代表團消息人士暗示,除非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和四州公投結果,否則談判仍是空談。
目前看,俄烏戰場即將迎來決定性的50天窗口期。
俄軍在6月份已經控制了自2025年初以來最大面積的烏克蘭領土,這個數字背后是普京政府不斷加碼的軍事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導彈產量在2025年出現驚人增長,同比激增300%,而無人機月產量更是突破2萬架大關。
在戰場上,俄軍有絕對的火力優勢,近期對烏克蘭后方實施的5次大規模導彈無人機混合打擊就是明證,他們的打擊清單上清晰列著軍工企業、軍用機場、無人機組裝車間這些關鍵目標。
烏克蘭城市正承受著越來越密集的遠程打擊,美聯社觀察到俄軍夜間出動的無人機群規模正在擴大。
在彼得羅夫卡村易手后,烏軍康斯坦丁諾夫卡防線上出現的缺口將直接絕對未來戰局,如果謝爾畢諾夫卡再失守,整個城南突出部的烏軍將陷入俄軍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
俄軍目前在接觸線構筑的八個戰術突出部絕非偶然,這些矛頭直指烏軍防線的薄弱環節,目的就是讓本已捉襟見肘的烏軍兵力更加分散。
此外,俄羅斯還有來自朝鮮的軍事支援,30000名朝鮮人民軍,配合著源源不斷運抵的百萬發炮彈,這些生力軍讓俄軍的進攻節奏明顯加快。
在美國的影響下,無論接下來北約投入怎樣的力量,恐怕都難以扭轉戰局,未來50天的戰事發展,或將決定烏克蘭最終以何種形態存在于國際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