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局勢的持續膠著,特朗普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上任之初,特朗普多次表示,自己將會調和俄烏沖突。但是如今,特朗普開始翻臉不認人,并給了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個五十天的期限。
要求俄羅斯在五十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協議。
特朗普話音剛落,身為”狗腿子“的北約秘書長呂特,立即向中國發來了威脅......
特朗普的50天通牒
在俄烏沖突持續一年多、戰場陷入拉鋸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拋出一個明確的時間限制:50天。
如果在這段時間里,俄羅斯與烏克蘭仍無法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出手采取強硬措施。
7月14日,特朗普在與北約秘書長呂特的會晤中公開宣布,如果不這樣做,不僅會對俄羅斯征收極為嚴厲的關稅,還將通過北約擴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包括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等關鍵武器系統。
這一表態很快在媒體引發關注。
一位白宮高級官員進一步解釋稱,所謂“非常嚴厲”的經濟懲罰包括:對俄出口商品征收100%的關稅,同時對仍與俄羅斯保持能源或商品交易的國家征收“次級關稅”,也就是說,不僅直接制裁俄羅斯,還要打擊它的貿易伙伴。
從外交語言來看,這無疑是特朗普迄今對俄羅斯最強硬的公開威脅之一。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電話中問澤連斯基:“你能打擊莫斯科嗎?還能打圣彼得堡嗎?”
澤連斯基回應稱,“只要你給我們足夠的武器,我們就能。”
雖然白宮后來迅速否認這番話,特朗普本人也強調“不建議烏軍以莫斯科為目標”。
不過,這個消息的傳出,還是能從某些程度上說明特朗普對待俄羅斯的態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偏偏是“50天”?
美國有媒體認為,這一時限并非隨口而出。
美國廣播公司(ABC)分析,俄軍當前在東部戰場推進的“夏季攻勢”大致將在未來一個半月內見分曉。
換言之,特朗普給出的“50天”,既像是最后通牒,又不排除是一張“許可證”。
但是,無論背后動機是什么,這次表態毫無疑問地將美俄關系推向了一個更加敏感的臨界點。
北約的要求
就在特朗普拋出“50天通牒”后,北約也迅速跟進,展現出一種“聯合作戰”的姿態。
7月15日,北約秘書長呂特公開點名中國,語氣強硬地表示:中國必須立刻給普京打電話,要求俄羅斯停火。
如果中國不采取行動,后果將不止落在俄羅斯身上,中國也將面臨相應制裁。
呂特的這番話,實質上是對特朗普前一天聲明的呼應與延伸。
特朗普特別提到,如果50天之內俄烏依舊無法達成和平協議,那么北約將支持美方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并對繼續購買俄油的國家實施“次級制裁”。
在他列出的名單中,中國、印度、巴西赫然在列,顯然,呂特是在借機給中國施壓,試圖逼中方就范。
在他們看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俄羅斯有一定影響力,應被拉入“勸降”陣營。但他們似乎忘了,中國從未接受過誰的脅迫,也不會因為某種壓力就改變一貫的立場。
就在呂特發表講話的當天,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罕見發布緊急提醒,呼吁中國公民近期不要前往烏克蘭。
中方為什么要發布這個提醒?
一方面,俄羅斯很可能在未來數周發動更強烈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烏克蘭議會也通過了一項延長戰時狀態至11月的法案。
這表明,基輔方面并未釋放出任何要“止戰”的信號,相反是在準備長期應對戰事。
在這種情況下,北約秘書長對中國的指責,則顯得格外空洞和不負責任。
戰爭打到今天,西方的武器和制裁不僅沒有讓沖突停下來,反而不斷延長戰線、加劇風險。
如果真心想要停火,就應回到談判桌前,而不是向中立方施加政治壓力。
中國從一開始就倡導通過和平對話解決矛盾,今天發布的這份提醒,也恰恰說明了中國對戰爭風險的冷靜預判,以及對各方的忠告:打下去,只會讓局勢更加不可控。
呂特試圖以北約的集體話語綁架中國的外交立場,顯然是低估了中國的戰略定力。
在中國看來,戰爭不能靠脅迫結束,真正的和平只可能通過平等協商實現。
參考資料:
是否真的改變對俄態度,為何聲明缺乏更多細節,特朗普“50天最后通牒”引猜測——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