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江蘇、浙江和安徽同日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
根據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江蘇GDP達66967.8億元,同比增長5.7%;浙江為45004億元,同比增長5.8%;安徽為25723億元,增速5.6%。蘇浙皖上半年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
總的來看,三省均交出了穩中有進、向新向好的半年答卷。具體分析,蘇浙皖的經濟圖景又各有特色,江蘇守住“壓艙石”,浙江穩控“主引擎”,安徽則點燃了“加速器”。
向新向好
向新向好,集中體現在關鍵的經濟數據上。觀察蘇浙皖上半年的成績單,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均有亮點,但產業側重和拉動方式有所區別。
從結構上看,“蘇大強”繼續保持“三產協調”的格局,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5%和5.9%,6.7%,為全省經濟托住了堅實底盤。浙江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增加值26921億元,增長6.0%,占比將近六成。安徽制造業持續發力,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41個大類行業中有32個增加值同比增長。
外貿表現方面,江蘇以龐大的體量穩居外貿第一梯隊。上半年,江蘇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1萬億元,同比增長5.2%,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2.9%。其中,出口1.88萬億元,增長9.4%。尤其是以電子信息、機電產品為主的“長板型出口結構”,在全球訂單調整周期中仍保持相對韌性。
同樣是外貿大省的浙江,由于對美出口依存度較高,受關稅風波影響,其外貿一度承受巨大壓力。不過,風浪之下,浙江外貿展現出了強勁韌性。上半年,浙江貨物進出口總額2.73萬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出口2.07萬億元,增長9.1%,占全國份額的15.9%,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達19.8%,位居全國首位。
安徽外貿的表現也頗為亮眼。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585.4億元,同比增長15.2%,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3098.5億元,增長15.4%;進口1486.9億元,增長14.7%。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額2229.1億元,增長18.5%。尤其是汽車,出口汽車(含底盤)46.1萬輛,出口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加29.9%。
消費方面,蘇浙皖均呈現出持續向好的勢頭。上半年,江蘇消費需求延續恢復態勢,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78.4億元,同比增長4.9%。“蘇超”火遍全網,線下帶動作用同樣強勁,“十三太保”中,超過10個城市的夜宵訂單周環比增長翻番。受此影響,江蘇全省上半年餐飲收入2622億元,增長10.7%。
上半年,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79億元,同比增長5.3%。浙江的特點,是在“品質消費”賽道上發力,數智消費各個品類均快速增長,尤其是限額以上單位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手機等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1倍、84.5%、77.5%、68.6%。
安徽的關鍵詞,是線上線下并重。線下零售方面,得益于實體業態不斷豐富,安徽引進山姆合肥、泡泡瑪特等各類首店637家,其中倉儲會員店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和高品質的服務體驗,零售額增速保持在30%以上。此外,通過推動全省超千家企業參與“進電商平臺”行動,安徽線上消費增長明顯,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8%、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23.6%。上半年,安徽實現社零總額12051億元,同比增長5.5%。
投資的支撐作用,同樣明顯。其中,江蘇、浙江增勢平穩,有效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上半年,江蘇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浙江的數據則是1.4%。分領域看,江蘇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1.2%,扎牢了基本盤。同時,新興動能正在強勢切入。例如,浙江制造業投資增長10.1%,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5.2%;安徽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21.2%,其中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投資分別增長55.9%和94.8%。
拼字當頭
數字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發展動能的變化。蘇浙皖三省的發展底色,正在被“新質生產力”重構。
在三省當中,江蘇制造業體量最大、產業鏈最全,并正鞏固“產業硬核”的優勢。今年以來,江蘇先進制造業規模不斷壯大,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0.6%、41.3%。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規上數字產品核心制造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4%、9.5%,增速均高于全部規上工業。
浙江牢牢抓住“新”這一關鍵詞,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方面,創新投入持續走高。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5.8%,增速高于營業收入2.1個百分點。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為42.0%,同比提高0.7%。
另一方面,在新質生產力賽道,浙江優勢逐漸外溢: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筆記本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全面飄紅,分別增長85.7%、65.2%、47.3%和43.3%。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7%、12.0%、11.1%和9.8%。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動能“多點開花”,技術紅利正加速釋放。
在這之中,民營經濟的作用不可忽視。截至6月末,浙江在冊經營主體達到1126萬戶,民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戶占比96.8%。其中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0%,高于全省工業平均值;民營企業外貿進出口總值達2.24萬億元,占全省81.9%。在服務業領域,民營企業1-5月營業收入增長9.4%,貢獻七成以上增量。
這體現出浙江的優勢。浙江民企不僅“多”,而且“能”:能制造、能出口、能服務,它們構成了浙江經濟韌性的底層結構。
相比之下,安徽正在追趕,但仍存在差距。上半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占全省總量的51.9%,雖同比提高,但并未形成壓倒性優勢。目前,安徽的民營企業仍以中小體量為主,在高端制造、服務創新等領域尚需補鏈。不過,安徽的潛力在于“新增”:上半年全省新增各類經營主體近70萬戶,無論是民間投資還是市場信心,看起來都即將摸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門檻。
在這種勢頭的帶動下,安徽制造業同樣正在經歷從“量”向“質”的躍升。上半年,安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7%,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0.7%;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3.6%,貢獻率為40.2%。主要工業產品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7.3%,集成電路增長9.9%,工業機器人增長93.3%。
企業側持續發力,政府側同樣拼字當頭。產業升級,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政策的導向與支持。
江蘇的政策突出一個“穩”字。江蘇是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今年5月,江蘇還專門出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成效也很明顯,上半年,江蘇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33家企業入選2025年全球獨角獸榜單,對全省技術創新、保供應鏈安全、穩定就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今年初,浙江連續第四年在新年伊始,第一時間出臺新一年度的“8+4”經濟政策體系,并且力度再加碼,安排的省級財政資金繼續保持超千億元規模,意在強化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平臺型企業培育。到了3月中旬,在提振消費的國家方案出臺的同一天,浙江同步發布本省行動方案,政策節奏對標國家,執行層面直通企業與消費者。這樣的安排,有利于保障政策紅利傳導到項目末端,形成從研發、制造、市場到出口的政策閉環。
對比來看,安徽的政策更聚焦“集中突破”,切入點更小,更注重精準性。例如,聚焦制造強省、科技強省等戰略,圍繞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強化用地、能源、財政、人才等全要素保障。各市廣泛采用“揭榜掛帥”“政企共謀”“配套直投”等方式,“快、準、狠”式地推進項目落地。尤其在高技術服務業投資上,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機制。
觀察蘇浙皖三省的半年成績單,總的來說,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并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雖然打法不同,但目標相當一致——都要在新舊轉換的關鍵期,把握節奏、蓄力前行。如今,2025年已進入下半場,前路仍然充滿挑戰,同時也讓人滿懷期待。
原標題:《江蘇浙江安徽同日發布經濟數據半年報,蘇超讓沒有夜生活的江蘇人出來吃夜宵》
欄目主編:陳抒怡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朱凌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