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奎
馬三立先生有一個單口相聲段子叫做《學李多奎》,展示的是柳活兒。所謂柳活兒,說的是舊時江湖八大行“金皮彩掛、評團調柳”的“柳”,也就是唱的功夫。
- “金”行是相面算命。因為之前從事這個行業的多是盲人,他們走路時往往要敲打手里的小銅鑼(或以竹板、鐵片代替),提醒路人注意,這個小銅鑼就叫“報君知”。小銅鑼五行之中屬金,所以這個行業就被稱為“金”行。
“皮”行是行醫賣藥。最具代表性的是賣狗皮膏藥、兼營大力丸和金槍不倒,故稱“皮”行。
“彩”行是雜耍魔術。這一行的演員服裝稱為“彩衣”,演出效果好、叫做“出彩兒”。很多人都知道,古典戲法也稱“古彩戲法”。
“掛”是指打把式賣藝。舊時,打把式賣藝的,都穿一種極具行業特點的褂子,因此沒這個行當被稱為“褂子行”(“掛子行”)。
“評”是評書,“團”是相聲(撂地“畫鍋”,將聽眾“團”成一圈),“調”是調包行騙,“柳”是大鼓、墜子和地方戲(以前多在花街柳巷演出)。
李多奎,原名玉奎、萬選,字子青,1898年11月20日出生于河北河間,是龔云甫之后我國京劇藝術界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老旦名家。他8歲學藝,因科班同學中有賈多才、王多壽,他便改叫李多奎。他9歲登臺,12歲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軸。變聲后從陸彥庭學胡琴,后嗓音日漸洪亮,經過陸彥庭介紹,見到了龔云甫,并拜其為師、改學老旦。
龔云甫開創于前,世稱龔派;李多奎曾先后師從羅福山、謝寶云、龔云甫,他兼取三家之長,結合自己的條件,創立了老旦新腔,世稱“李派”。
左起:張君秋、馬連良、姚撼岳、侯喜瑞、李多奎
李多奎是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演員。他從小受到父兄“忠厚傳家”的影響,一生以“仁義禮智信”對待同仁。1929年,李多奎隨程硯秋到上海演出,一出《釣金龜》轟動申城,震動浦江兩岸。成名后,李多奎也沒有一點點名演員架子,演出戲碼不分前后、名字不論大小、演出費不爭多少,不管陪誰演出都一絲不茍。
李多奎一生不組建班社、掛頭牌唱戲,其原因主要是老旦主戲不多,跟丑行一樣、大部分是配演。有幾次他陪言菊朋演出,因言菊朋嗓音太小、上座率總是不好,經常六七排座位百十個人。他總是戲唱完了,臉也不洗、扭頭就走,連車錢都不拿。當時,在北京的戲班中、上上下下沒有不稱贊的。
加入譚富英的“太平社”后,李多奎經常演“開鑼戲”,也演過幾出“大軸”。每次“謝幕”時,都必請李多奎站在中間。
解放后,李多奎參加北京京劇團;1961年,北京京劇團向黨的生日獻禮,由裘盛戎與李多奎合演改編整理過的《赤桑鎮》。當時,裘盛戎拱手抱拳對李多奎說:“二叔,時間這么緊,太難為您了。”
李多奎接受任務后說:“咱要向裘先生看齊,他幾天(完成任務)我就幾天。別因為我誤了獻禮的日子?!?/p>
李多奎和女弟子趙鳴華
當時,李多奎六十三歲、已屬“桑榆暮年”,還患有高血壓癥;趕著背戲詞兒對他來講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為了向黨的四十歲誕辰獻禮,他抱病服藥,廢寢忘餐,只用了八天時間便完成了背詞和設計唱腔的任務。
等到他與裘盛戎合作的《赤桑鎮》演出后,引起轟動,使此劇一舉成為老旦、銅錘戲的代表作品。毛主席對于李多奎也非常熟悉。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世界上一萬個行業,一萬門科學技術,每人只能精通一行。如梅蘭芳會唱戲,但他只會唱青衣,而旦角就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丑旦五行。五行,梅蘭芳只會一行,唱老旦不行,他唱老旦就不如李多奎?!?/p>
1974年7月25日,李多奎因肺氣腫病逝于北京友誼醫院。數十年過去,如去愿先生在天之靈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