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讓不少長期關注民族宗教領域治理的人拍手稱快。一個名為“穆斯林大廈”的建筑,因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實名反映問題,最終實現整改:名稱撤銷、標識拆除、外觀整改、宗教場所徹底搬遷,甚至連百度百科的詞條都完成了糾錯。
整個過程看似是一個小事件,其實卻牽涉到幾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宗教中國化的實踐路徑、治理細節中的風險控制、以及國家信訪機制在新時代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不是某個大廈的“命名風波”,這是對國家方向的一次小而精準的落地執行。
01丨名字不是小事,是態度和立場
在很多人看來,“穆斯林大廈”不過是一個名稱而已,又不是清真寺、不是宗教組織,至于大動干戈嗎?
恰恰相反,名字是最不該小看的東西。
政治話語體系中,命名權就是解釋權,解釋權就是引導權,最終就是影響權。
一個公共建筑以宗教群體命名,不是私人命名、不是家族姓氏命名,而是以帶有信仰屬性、甚至跨越國界的身份群體為核心命名。這種命名方式,在許多國家本身就屬于需要嚴控的政治敏感事項。
更不用說這棟大廈里曾存在宗教場所、宗教團體,而且外立面裝修也帶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筑風格。這樣一個集合了命名、場所、外觀三要素的綜合體,本質上就是一種“去功能化清真寺”的存在,極易成為宗教泛化的橋頭堡和象征物。
這并不是對信仰自由的否定,而是對公共空間中“去政治化、去身份化”的基本要求。
某地穆斯林大廈(已整改)
今天你叫“穆斯林大廈”,明天有人是不是也能搞個“基督之光寫字樓”“佛祖大廈”?那整個城市規劃體系是不是就要變成宗教地圖了?
名字是公共價值觀的標尺,越小心越好。
02丨群眾信訪,系統回應,這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
這次事件最大的亮點,不在于大廈改名,而在于“怎么改的”。
不是某位領導拍腦袋,不是風口浪尖的媒體喊話,而是——群眾通過國家信訪平臺提交了一個合情合理、邏輯清晰的訴求:依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宗教中國化精神,提出三點具體要求,最后政府相關部門在60天內給出了全面詳實的回應,明確了五項整改成果,連百科都處理到位。
這說明什么?
說明國家治理體系在不斷進步,而信訪制度已經不是過去“老百姓上訪、政府踢皮球”的老印象,而是具備現實影響力、執行力的“制度性呼吸通道”。
你想推動一個區域治理的變化,不需要打橫幅、拉橫聯、刷流量。只要你的意見在法理上站得住腳,在政策方向上合乎精神,是可以被接住、被吸收、被執行的。
很多人以為民族宗教領域的管理很“硬核”,其實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極致的“精細化操作”。
這次能整改,不是因為有人“拍板”,而是因為有群眾依法提出、政府依法履職。這就是一個合格現代國家的表現:不是靠運動,而是靠機制;不是靠激情,而是靠程序。
03丨“外觀整改”這個細節,直戳問題根本
在這次官方反饋中,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已完成外觀整改。”
什么叫外觀整改?
就是拆掉了那些伊斯蘭建筑元素,比如圓頂、月牙、穹頂窗、綠色裝飾帶等等。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治理不是停留在“紙面行政”,不是把大廈名字換個字了事,而是動手拆掉那些“潛在宗教標識”的物理載體。
有人會覺得“你這是不是太狠了?不就是裝飾風格嗎?”
問題就出在這個“看似無害”的裝飾上。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存在“宗教建筑世俗化、世俗建筑宗教化”的問題。
本該是寫字樓,外觀卻像清真寺;本該是商貿中心,造型卻仿阿拉伯風格。
久而久之,在城市形象和群體認知上,逐漸出現了“視覺上的宗教歸屬感”,這就容易放大宗教身份感,削弱國家身份感。
說白了,這不是文化多樣性的問題,這是宗教泛化的問題。
“外觀整改”其實就是對這種問題的釜底抽薪。把建筑從“宗教象征物”拉回“功能性設施”的原點,讓城市空間回歸中性,回歸共同體。
網圖效果,與文章無關。
城市不是誰的領地,城市是全體公民的共同生活場。
04丨百度百科申訴:意識形態的最后一公里
還有一個讓人叫好的點是:政府相關部門連百度百科都去申訴了。
你以為國家管得只是大廈的實體命名?錯了,今天的信息社會,網絡上的“詞條”“地圖”“標簽”同樣構成了現實認知的一部分。
很多年輕人、游客,甚至本地居民,獲取信息的第一步就是百科詞條、導航APP、社交媒體。
如果線上還叫“穆斯林大廈”,那么線下改名就等于白改。
這就是治理思維的“全流程、全鏈條、全場景”:不僅要管磚頭水泥,還要管像素和符號。
我們以前有個誤區,總覺得意識形態是“宣傳口”的事,其實意識形態是系統性的,包含公共空間、符號治理、語境管理。
這次官方對百科詞條的處理,就等于完成了認知層面的“最后一公里”,確保線下整改成果不被線上輿情反噬。
05丨此事意義不止于“穆斯林”,而在于“泛宗教”
最后要強調一點,這次更名的對象雖然叫“穆斯林大廈”,但它真正治理的不是“伊斯蘭教”,而是“宗教符號在公共空間里的泛濫”。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建筑風”,明天也可能出現“十字架綜合體”“佛塔商業街”。如果不能在早期就建立明確規則,那等問題擴大之后,整改的社會成本就會呈指數級上升。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特權。
宗教應該歸于個人精神領域,不應在城市空間、行政命名、公共輿論中“膨脹成特殊身份標識”。
治理的目的,不是打壓宗教,而是抹平公共空間中的“身份突兀感”,讓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國家身份下生活,而不是在“各自宗教氛圍”里自我強化。
這種“去標簽化”,其實就是一種“去風險化”。
小小總結一下:小事背后的國家自信
“穆斯林大廈”更名事件,看似只是幾個招牌的變化,但實則是國家意志在公共空間中悄然落地,是治理現代化的又一次實戰演練。
它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是方向對了,群眾的聲音能推動巨大的治理成果;二是手段對了,制度的執行力可以改變整個認知結構。
我們也看到,在治理的尺度上,國家越來越穩,越來越準,越來越細。
宗教中國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系列落地、務實、耐心的過程。這一仗,是一場輿論引導戰,也是一場空間治理戰,更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陣地保衛戰。
這個國家的自我凈化能力,值得信任。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繼續參與。
從小處著眼,從制度入手,從細節做起。中國在前進,我們也是中國的一部分。
作者:沒門,自由撰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