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旭
海陽這四臺核電機組,年發電量將達到400億千瓦時,足夠滿足山東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電需求!
目前,中國在運在建核電總規模世界第一,核電技術也升級到更安全的第三代。
如果遭遇強臺風或地震,核電設施能否保證安全運行?用核能供熱的暖氣水會不會帶有輻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山東海陽為您報道。
海陽核電項目遠景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成為當前主流堆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的“媒體核電行”活動赴山東海陽核電項目實地探訪時了解到,海陽核電是我國核電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的一道縮影。自2022年4月海陽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獲國務院核準以來,工程建設一直在推進。該項目單臺機組建造工期56個月,預計2027年二期全面建成投運。投運后,海陽核電1~4號共四臺機組年發電量達400億千瓦時,能夠滿足山東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電需求。
在實地探訪過程中,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組最新數據:山東海陽核電一期(1、2號機組)已累計發電超1328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原煤567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624萬噸。目前二期工程(3、4號機組)正在按計劃推進建設,預計2027年全面建成投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個月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批復了10臺機組。海陽核電三期(5、6號機組)正在此次核準名單之內,目前正進行正式開工前準備。
“未來(1~6號)6臺機組全面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到609億千瓦時。”前述工作人員介紹。
調研全程中,“安全要絕無一失”成為每經記者聽到次數最多的高頻詞。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我國核電機組已安全運行600多堆年,一直保持良好安全業績。
多家核電廠負責人向每經記者介紹,不同于十多年前,如今中國已經成功從第二代核電技術升級到第三代,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成為當前我國核電建設的主流堆型,運用在海陽核電等項目上。
三代核電技術和二代相比,一個重大進步是引入了“非能動安全系統”。傳統的二代核電一般采用能動安全系統,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中就是因為只有能動安全系統,當電力和備用電源都失效后,整個安全系統隨之癱瘓。
那么,什么是“非能動安全系統”?
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核電”)工作人員告訴每經記者,整個核島廠房的頂部設有蓄水箱,一旦發生極端情況,可依靠重力的作用,在鋼制安全殼頂部注水噴淋,并在空氣自然對流的輔助下,一同將熱量帶走,起到冷卻降溫的作用。整個過程無需外部能量驅動便可確保安全,給事故工況下應急響應提供了充足的時間,體現了三代核電機組非能動設計理念。
工作人員借助沙盤講解海陽核電項目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再先進的裝置,終究也是要靠人運行。
除了核電廠自己層層把關,生態環境部在各相關地區設立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派專門人員全年駐核電廠開展監督檢查。
生態環境部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華東監督站”)副處長、榮成組組長劉成運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國家核安全局)局機關、地區監督站、技術支持單位“三位一體”的嚴格監管架構。
監督員在核電安全監管中扮演什么角色?“一個核電廠建設、運行的全周期,需要遵循核安全法規標準和許可文件劃定的‘框’。監督員的工作就是對核電廠進行全方位的基準檢查,以核實各項活動是否在這個‘框’里。”劉成運說。
以華東監督站駐廠監督員為例,他們日常的監督程序是:到作為核電廠“大腦”的主控室進行巡視,看看操作員行為是否規范,儀控臺有沒有異常報警;再到各個廠房開展巡查,核查設備有無異常,各項活動是否存在違規;此外還要對電廠的各類報告進行審查,對一些試驗進行見證等等,從而第一時間發現、跟蹤核安全相關異常。
劉成運表示:“如果監督中發現問題,我們會及時采取措施督促核電廠及時整改,涉嫌違法違規的問題進行調查取證,提出行政處罰建議。我們全年365天、24小時都有應急值班,以便出現異常和事故時會第一時間響應。”
針對新堆、首堆,專門成立監管工作專班
當前,我國核電步入規模化加速發展新階段,核安全監管也迎來新挑戰——既面臨氣候變化等共性問題,也面臨核電規模大、首堆新堆多等個性問題。
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頻發,核電廠安全嗎?多家核電廠均給出肯定回答。
劉成運告訴每經記者,核電廠在前期階段確定設計基準時,已經考慮了廠址所在地具體氣象、地理資料,對于濱海核電廠址還要根據《福島核事故后核電廠改進行動通用技術要求》開展審評。
針對近年來的氣候變化情況,生態環境部( 國家核安全局 )通過經驗反饋集中分析會等多種形式,持續推動冷源、應急柴油發電機相關工作。華東監督站也會制定并實施惡劣天氣防護專項監督程序,在臺風、寒潮等惡劣天氣到來前開展專項檢查。同時,推動營運單位建立并完善預防、監測和響應體系。
采訪過程中,專家介紹,在核電項目設計、選址之初,就對各種極端天氣現象,包括臺風、高溫、極端強降雨、洪水和包括地震等地質災害做了充分的考慮,并進行了完備的論證和技術審評,以確保災害應對水平“遠超萬年一遇”的標準,保證項目的安全運行。
每經記者了解到,不一樣的水域環境也給核電廠安全帶來不同挑戰。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華東監督站核設施監督五處副處長寧方寅負責日常監督山東海陽核電項目。他告訴每經記者,從2000年以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先后發生230余起因海洋生物入侵影響核電廠取水的安全事件,其中47%導致反應堆停堆運行。我國自2007年以來也曾發生多起相關事件,但在事件期間,核電廠的重要用水系統仍可使用,未對核安全造成實際影響。
為了處理上述風險,近年來,我國多部門制定了多項管理要求、指導文件和設計指南,提升核電廠取水安全系統。同時,組織了專項檢查和風險評估,加強對海洋生物入侵風險的持續監控與應對。
“以當前的6月至8月為例,影響紅沿河或陽江附近核電廠的主要是水母,對海陽核電廠威脅較大的是大面積爆發的滸苔。”寧方寅說。
隨著核能行業快速發展,確保核電建設規模化高峰期建造質量成為核安全監管面臨的新挑戰。
自2022年以來,我國已連續4年每年核準10臺及以上核電機組。劉成運告訴每經記者,發展速度快對核能監管效率與覆蓋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從第二代核電技術到三代、四代堆型,再到小型堆等多種新型反應堆,核能技術復雜性不斷增加、技術升級迭代加快,對監管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針對新堆、首堆,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成立監管工作專班,就監督發現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及時組織協調督促營運單位妥善處理,確保相關工程高質量投運。
劉成運強調,隨著新機組的投運和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應用,監管資源力量配置也需進一步加強。加強核安全科普、增進公眾理解與信任,仍是監管工作中需要持續推進的重要內容。
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練習焊接核設備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三方面措施保證核能供熱絕對安全
用受控核裂變的熱量來“燒開水”發電,一直是民眾對核電的比喻。而這種類比也道出了大型核電站的傳統應用場景。
除了向大電網供電以外,核電站還能派上什么用場?
在山東海陽,當地居民近幾年已經用上核能供熱。每經記者了解到,山東核電是海陽核電項目的業主單位,他們利用項目的1、2號機組,推出我國首個核能商用供熱示范工程“暖核一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熱電聯產核能基地。在發電之余,可以為周邊40萬居民、1300萬平方米的建筑提供冬季零碳供熱。
核電怎樣才能產出“清潔熱”?用核能供熱的暖氣水會不會帶有輻射?
山東核電工程師告訴記者,核能供熱是將核電廠的一部分熱量輸送給熱力公司,再經市政供熱網絡傳遞到終端用戶。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用三方面措施確保核能供熱絕對安全。
首先是介質隔絕,整個過程只有熱量傳遞,沒有水的交換。核能供熱的方式就像自熱小火鍋一樣,加熱包與食物沒有接觸,食物可以放心食用,用戶接觸到的是與傳統方式一樣的熱水。
其次是壓差的設計。供熱過程通過五個回路完成,從二回路往后,都是后面的回路壓力高于前面的回路,即便極端情況下前面回路發生破口,泄漏的介質也是流向熱源側而不是用戶側。
此外,核電廠向廠外供熱的回路還安裝了輻射監測儀表,隨時監測回路里介質的放射性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