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如果說是在遵守中國法律的前提下,那么這個規則是適用的。一旦違反中國法律,那么中國會依法辦事。
2025年7月2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華盛頓例行記者會上的一席話,讓國際輿論場炸開了鍋。這位官員面色凝重地宣布:我們確認有一位商務部雇員仍在中國境內,目前無法離境。
故事要從2025年4月12日說起。美國商務部政策顧問約翰·卡特(John Carter)手持商務簽證從新加坡轉機抵達成都。這位華裔背景的外交官或許沒想到,自己申請144小時過境免簽時未如實申報"美國政府雇員"身份,竟會成為改變中美關系走向的導火索。6月5日,當他計劃經廣州出境時,中國邊檢部門依法對其采取了限制措施。
卡特不是第一個遭遇離境限制的外籍人士。就在同一天,中國外交部還證實了另一起事件:美國富國銀行高管茅晨月因涉及一起在辦的刑事案件,同樣被依法限制出境。這兩起事件看似獨立,實則像兩面鏡子,折射出大國博弈中法律正成為新武器的現實趨勢。
美方指責中方"違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但中國外交部引用《聯合國憲章》第2條強調: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這種將國內法與國際法交叉運用的策略,正在重塑國際交往規則。
就像2018年孟晚舟事件中,美方援引《加拿大引渡法》對中國公民實施司法扣押,如今中方同樣以國內法為依據展開對等反制。事件曝光恰逢中美重啟貿易談判前夕(原定8月3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盡管美方聲稱"談判進展順利",但中國商務部在7月19日聲明中仍強調"核心利益不容妥協"。
就在卡特被限制離境的前三天(7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突然下令:微軟等承包商必須立即清退所有中國籍工程師,切斷他們與美國防部項目的任何關聯。
美五角大樓的邏輯冰冷而直接。只要血脈里流著中國基因,效忠美國的誓言就不可信。這種基于族裔的忠誠悖論,讓人不禁想起二戰時日裔集中營的陰影。
美國這個國家很擅長間諜戰,中國根據法律,維護國家利益,是十分正確的做法!我這么和大家說吧,1947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其前身“黑室”(Black Chamber)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通過截獲外交電報為美國政府服務。
冷戰時期,NSA主導的“梯隊系統”(ECHELON)通過監控全球通信衛星,成為美蘇情報戰的“數字利刃”。1990年代,NSA開發出“量子”(QUANTUM)攻擊武器平臺,可對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臺主機實施APT攻擊,中國成為主要目標。
2010年“震網”病毒事件中,NSA被曝通過植入惡意程序癱瘓伊朗核設施,開創網絡戰造成實體破壞的先例。
美國長期推行“政治間諜合法、經濟間諜非法”的雙重標準。最近的例子就是,2025年美軍機密文件泄露顯示,美國情報機構系統性監聽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內部會議,記錄其“用無人機襲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軍事提議,導致烏方被迫調整戰略!
短期內,中美可能繼續僵持:中方擴大對美政府雇員審查,美方或出臺《中國人員入境限制法案》。中期看,雙方妥協或許難免。建立“敏感人員審查互認機制”,恢復部分科技交流,在WTO框架下重構爭端解決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