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京學生手持測距儀在故宮太和殿前記錄斗拱比例,深圳少年于大疆基地編寫無人機植保代碼,曲阜學子在杏壇復原周代“鄉射禮”,中國研學經濟正呈現千帆競發之勢。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1791億元,同比增長21.9%;2025年預計將突破2132億元。
張家口擁有得天獨厚歷史文化資源及“冬奧I P”,在政策支持下已經取得了亮眼成績。但面對大浪淘沙的研學經濟大潮,如何實現特色化突圍和可持續發展?今天請跟隨記者到火熱的研學一線尋找答案。
這個夏天,來自蒙古國的交流生們在泥河灣遺址研學基地,跟著專家模擬考古,他們用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層——當指尖觸碰到“石器”時,同學們瞬間理解了書本上“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打制石器,以狩獵采集為生”的文字描述。這一幕,正是張家口研學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去年,全市接待中小學生研學超38萬人次。研學旅游,已從傳統的“景點打卡”升級為融合歷史、科技、生態的立體課堂,更成為撬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新引擎”。
研什么?歷史積淀+科技創新
行走在張家口的大地上,目之所及皆是生動的研學教材。
這里封存著200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的生活密碼,矗立著見證中華文明五千年起源的涿鹿黃帝城,蜿蜒的明長城在群山中默默訴說著戍邊往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蔚縣剪紙,以其精湛技藝與獨特風格聞名遐邇。沿著蔚縣精心設計的非遺民俗文化研學路線,學生們在蔚州博物館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暖泉古鎮沉浸式體驗民俗活動并打卡特色景點,晚間還能欣賞震撼人心的打樹花表演。萬全右衛城、懷來雞鳴驛等歷史遺跡,則生動展現了從軍事重鎮到商貿樞紐的演變,清晰勾勒出張家口在各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與獨特風貌。“在古城墻的徒步,讓我親身體驗了古代士兵的堅韌與毅力;漫步于長城衛所博物館,讓我領略到長城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學生在研學筆記上寫下所見所聞。
與此同時,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主賽場的“雪如意”跳臺,閃耀著現代科技的光芒。來自北京的小學生王辰碩正跟隨研學團隊在崇禮研學。在這里的3天里,他到“雪如意”、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張家口冬奧村、華僑冰雪博物館進行研學。“最壯觀的是‘雪如意’,最好玩的是冬奧村的攀巖館。”王辰碩說,“終于知道了‘雪如意’的‘大腦袋’是怎么建成的,太牛了。”此外,綿延的風力發電機矩陣躍動著綠色能源的脈搏;高效運轉的數據中心承載著京津冀算力樞紐的雄心。
這座城市成功將厚重的歷史積淀與前沿的創新發展,熔鑄為獨一無二的研學資源矩陣。
政策的強力賦能加速了資源轉化。市級層面出臺的《研學旅游基地培育工作方案》實施“一基地一品牌”戰略,建成62個研學基地(其中2個國家級、18個市級)、開發426套課程,泥河灣遺址的考古探方化身為“地質歷史教科書”;張北德勝新村的光伏矩陣成為“生態能源實驗室”;懷來葡萄產業園借物聯網系統升級為“智慧農業觀測站”。這種將靜態遺產轉化為動態課堂的資源活化模式,使張家口在研學領域成功走出了差異化發展路徑。
怎么研?政策支持+系統統籌
擁有如此豐富的研學資源“富礦”,如何高效、高質、安全地“開采”并將其轉化為教育價值?這離不開地方政府前瞻性的視野和系統性的推動。
張家口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研學經濟在促進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品牌、帶動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力,將其作為發展后奧運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編織起一張賦能研學經濟的精細網絡。
政策引領是根本。我市出臺了《關于推進研學實踐教育與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研學旅游基地培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及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地方標準和政策措施。這些文件不僅明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目標、基本原則,更對研學基地(營地)的基礎設施、課程設計、師資力量等關鍵環節提出了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要求和評價體系。這種頂層設計的明晰與規范,為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避免了“一哄而上”的亂象。
為避免研學活動零散化、碎片化,我市精心開展系統化培育,目前全市已形成18個特色鮮明的市級研學旅游基地矩陣,將分散的資源點有機串聯。創新構建“七大主題+”課程體系,將長城雄魄、歷史文脈、生態綠韻、冬奧風采、紅色記憶、國防教育、鄉愁畫卷深度融合,形成了覆蓋全領域、貫穿全鏈條的研學課程網絡。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這些基地構建了“三維一體”服務標準:在硬件設施方面配備智能化教學空間,在課程研發方面組建專家智庫團隊,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全流程監管體系。其中單日最大接待容量突破300人次,可滿足多樣化團隊的分層研學需求。
今年2月,張家口研學旅游協會成立,積極發揮了穿針引線、聚合資源的樞紐作用。它從眾多旅行社、研學基地、高等學府和專業研學機構中匯聚了110家充滿活力的成員單位,有力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研學旅游力量,共同推動著整個產業向著規范化、專業化的高峰攀登。協會牽頭編制了《張家口研學旅游服務規范》《張家口研學旅游指導師專業要求》等行業標準,并通過組織覆蓋全市的研學旅游培訓大課堂和精品路線觀摩學習活動,有效提升了行業的整體服務水準與競爭活力。
咋升級?打通壁壘+深研課程+品牌I P
研學經濟雖蓬勃發展,但隱憂也日益凸顯。“基地不等于經濟,旅游不等于研學”點明了行業的普遍困境。區域協同的“斷點”阻礙了資源的高效流動,課程深度的“內功”不足導致知識轉化率低迷,而市場活力的“引擎”乏力則使得豐厚的資源“富礦”難以轉化為市場“金礦”。
這些挑戰,如今也清晰地擺在張家口面前。業內人士表示,要破除發展壁壘,必須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將零散資源、淺層體驗和有限市場串聯激活,走出一條深度化、融合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徑。
打通區域壁壘,編織協同網絡是激活流動性的關鍵。張家口坐擁冬奧遺產、長城文化、草原生態等獨特資源,但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張家口可以通過共建跨區域主題研學走廊打破行政和地域藩籬,例如“冬奧科技與人文走廊”或“長城生態文化廊道”,推動核心課程互認、導師資源共享、客流互送機制,讓資源真正流動起來,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其次,深研課程內核,提升轉化價值是破解“研學不深”的核心。“說是研學,只拿回來幾個土豆,做了個手工”,這樣淺嘗輒止的課程讓家長直呼“不如報興趣班”。而反觀西安“考古研學營”,通過“實地挖掘+文物修復+學術答辯”的閉環設計,即便費用較高,仍一席難求。這正是課程內核的價值分野。張家口需構建“體驗——探究——輸出”的三階課程體系。同時可借鑒“研學成果認證制”,將學生的觀察報告、實驗數據等形成綜合素質評價,讓家長看到“玩中學”的實際價值。
針對不同客群分層設計。例如為小學生打造“草原生態盲盒”,通過采集標本完成自然認知;為中學生開發“冬奧場館能耗監測”課題,結合物理知識分析建筑節能原理;為親子家庭設置“黃帝城文化解碼”任務,用A 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在互動中完成文化傳承。唯有讓每個環節都滲透知識生長點,才能讓研學從“打卡式體驗”變為“沉浸式成長”。
資源整合了,課程打磨了,如何吸引學校和家庭選擇張家口?市場推廣乏力曾是許多地區的痛點。張家口一方面需打造鮮明的區域研學品牌I P,將“冬奧之城”“長城博物館”等獨特標簽融入整體形象;針對不同細分市場,制定差異化、主題化的線路和宣傳策略,尤其要注重利用北京龐大的客源市場進行精準對接。通過這些強健機制和市場策略的創新組合,才能真正點燃市場引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市場動能。
(記者 王映華 通 訊 員 高巖 張樹斌 成永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