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日前赴新北八里視導漢光41號演習,專門“勖勉”配備雄風二型、雄風三型反艦導彈的海軍“海鋒大隊”,在頒發(fā)“加菜金”時,雙手緊握一線指揮官的手,眼里透出難得的懇求目光,似乎在叮囑什么。種種信號顯示,賴清德對于“海鋒大隊”尤其是“雄三”導彈部隊寄予了厚望,希冀戰(zhàn)時“擊敵于海上、毀敵于水際”,為“臺獨”割據勢力構筑一道海線之外的盾牌。
向來高傲的賴清德露出“少有的謙卑”
由于臺軍機艦數量性能的不足,近年臺軍非常倚靠岸基海空力量來應對大陸“聯(lián)合戰(zhàn)備警巡”和“圍臺”軍演。在2024年5月、10月的“聯(lián)合利劍-2024A”與“聯(lián)合利劍-2024B”軍演中,臺軍皆出動雄風導彈部隊進行“拒止威懾”,其中配備“雄三”的機動中隊更是成了臺防務部門的“救火隊員”。
為“以武拒統(tǒng)”,民進黨當局早在2022年-2026年的“海空戰(zhàn)力提升特別預算”中,就從總額為新臺幣2400億元的預算里,分配最大一塊給了“雄三”標準型和增程型導彈的量產,總計441億元(約合15億美元),年產量已從每年約20枚躍升至每年約70枚。其中“雄三”增程型不僅計劃裝備岸基陣地,還將部署于“基隆”級驅逐艦以及計劃中的輕型護衛(wèi)艦等艦艇。目前,臺軍方尚未披露“雄三”增程型導彈的部署總數,不過全面作戰(zhàn)部署預計將在2026年完成。
臺軍急于部署“雄三”增程,目的在于減輕日常緊迫的海上壓力。臺軍事專家紀東昀分析,“雄三”增程型反艦導彈射程從150公里一下子提升到400公里,其接戰(zhàn)范圍非常廣,“對于解放軍登陸船團、水面艦隊與運輸船團的壓力都會非常大”。
此次“漢光41號”軍演,臺軍特別安排“海鋒大隊”第六機動中隊快速部署于新北八里,參加“首都保衛(wèi)戰(zhàn)”,其意圖正是給賴清德壯膽,測試“雄風”導彈車的機動能力。紀東昀指出,由于“雄三”增程型反艦導彈射程達到400公里遠,若從臺灣北部向北,接戰(zhàn)范圍可包括接近浙江一帶的東海海域;向南若在屏東部署,“雄三”增程型則可涵蓋巴士海峽大半區(qū)域,包括臺灣東南與西南海域。這意味著理論上臺軍不僅可拒止解放軍艦艇靠近臺海東部,還可以“先發(fā)制人”,打擊位于港口集結待發(fā)的解放軍船團。
對于外界質疑“雄三”的目標尋獲能力,臺軍方稱,“雄三”標準型和增程型都已鏈接海軍“聯(lián)成系統(tǒng)”,可獲得升級型的海軍戰(zhàn)術數據信息鏈路提供的海上情資及共同作戰(zhàn)圖像。臺軍事專家諸葛風云進一步解釋,反艦目標是發(fā)射到一個接戰(zhàn)區(qū)域附近,“再由飛彈自行主動搜尋目標”。例如,2016年7月發(fā)生的“雄三”誤射事件,該枚導彈默認的接戰(zhàn)區(qū)域就是澎湖周邊的海域。因此,“雄三”導彈飛到該接戰(zhàn)區(qū)域時,就會打開彈體前端配備的主動導引雷達,進入“瘋狗模式”,“看到誰就打到誰”。
臺軍不僅將“雄三”標準型和增程型導彈整合到陸、海、空多域作戰(zhàn)平臺,還將持續(xù)擴編臺“海鋒大隊”(目前下轄6個固定陣地中隊、6個機動中隊、1個支援中隊),以達到“多域拒止、擴大多層次防御縱深”的目的。
對于大陸來說,一方面,要發(fā)揮“降維打擊”的體系作戰(zhàn)優(yōu)勢,另一方面,要敢于“先發(fā)制敵”,戰(zhàn)時集中火力摧毀臺反艦導彈裝備和陣地,損毀其機動路線,擾亂其電磁頻譜和數據鏈路,致其于“射不了、走不動、打不準”的窘境,為大規(guī)模跨海登島掃除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