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家住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的魯女士一家與從湖南省瀏陽市遠道而來的親屬一行20余人,滿懷欣喜地走進昌寧縣公安局田園派出所,將一面錦旗鄭重交到民警手中,感謝該所民警幫助她們一家時隔數十年后,終于得以相認重聚。
時間回溯到今年春節前夕,已年逾七旬的魯女士顫抖著撥通了視頻電話。而屏幕那頭,湖南瀏陽的親人早已泣不成聲。“這是大伯的孫女嗎?我是你云南的姑姑啊……”一聲呼喚,在跨越時光后,終于在這一刻化作相擁的淚水。
一紙求助背后的家國往事
這場跨越千里的團圓,源于一個深埋心底的夙愿。2024年12月27日,懷著強烈的尋親愿望,魯女士夫婦走進田園派出所求助,希望公安機關能幫助他們尋找父親遠在湖南省瀏陽市老家的親人。
當天,魯女士拿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這是我父親,他10多歲參軍后就再沒回過湖南……”照片中的少年,是1944年隨軍出征滇西抗日的何老先生(魯女士之父)。他在戰場上負傷留滇,至死未能再見故鄉親人一面。“父親臨終前還在念叨‘瀏陽’兩個字。”魯女士含淚說道。民警經詳細了解,從魯女士口中得知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1944年,年僅10多歲的何老先生(魯女士之父)隨軍出征,離開湖南故土奔赴滇西參加抗日戰爭。因在戰爭中負傷,抗戰勝利后他未能返鄉,最終在昌寧縣扎根落戶。然而,何老先生內心深處始終牽掛著湖南老家的親人。遺憾的是,受限于當年的通信和交通條件,直到20世紀80年代何老先生離世,這份“尋根”的心愿也未能實現。
時光荏苒,如今何老先生的女兒魯女士也已年過七旬,兒孫滿堂,但父親未了的鄉愁始終是他們心中的牽掛。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阻隔,讓他們自己嘗試的多次尋親均無果而終。抱著最后“試一試”的希望,他們走進了田園派出所的大門。
兩地警方的“尋根接力”
了解到這段往事,民警們深受感動,他們決心幫助老人完成愿望。派出所迅速聯系了湖南省瀏陽市警方,詳細說明了情況并提供了關鍵信息。湖南警方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展開細致排查。經過兩地警方多日的緊密協作與不懈努力,好消息終于傳來:何老先生在湖南省瀏陽市老家的親屬找到了!
據湖南瀏陽警方介紹,憑借“何姓家族”“1944年參軍”等零星線索,瀏陽民警翻遍檔案、走訪村落,最終在淮川街道找到何老先生的侄孫何先生。“家里老人常說,有個堂叔打仗后再沒回來……”兩地警方視頻連線確認時,魯女士看到屏幕中親人與父親相似的眉眼,瞬間淚如雨下。
跨越80年的團圓飯
“真不敢相信……這么多年了,父親的心愿終于能實現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魯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聲音哽咽,“感謝警察同志們!沒有你們的用心用情,我們這輩子可能都找不到老家的根了。”
今年春節,在與湖南老家的親人視頻連線后,帶著父親的遺愿和滿滿的期盼,魯女士一家踏上了回鄉之路,在湖南瀏陽老家與分離數十載的親人緊緊相擁,替父親圓了“尋根”夢。
得知魯女士一家要回來,在瀏陽老宅,20多名親屬早已守候多時。堂兄捧出族譜,指著一行褪色字跡:“這就是你父親的名字!”年夜飯上,湖南的臘肉遇上云南的菌子,晚輩們為何老先生的遺像擺上一副碗筷。“大伯,家里人接您回來了……”
錦旗里的“血脈答案”
7月21日,在魯女士夫婦回鄉省親半年后,湖南瀏陽老家的親屬們不遠千里,組團專程來到云南省昌寧縣田園鎮探望魯女士一家。“老家的親人既然已經找了你們,我們就再也不能分開了。”聽到堂兄充滿親情的話語,魯女士夫婦懂得:這份遲到了數十年的親情,在這一刻顯得尤為珍貴。
7月22日,這份感激之情匯聚到了田園派出所。魯女士夫婦偕同昌寧、瀏陽兩地親屬共20余人,再次來到派出所,將一面承載著全家人濃濃情感的錦旗送到民警手中。
“是你們讓父親的在天之靈得以安息,讓我們這些后輩找到了血脈的源頭,也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和力量。”贈送錦旗時,魯女士緊緊握著民警的手,動情地說:“警察同志幫我們續上了這根斷了80年的線,這份恩情,我們全家人永遠銘記!”
面對魯女士一家真摯的感謝,田園派出所民警表示,為民服務、排憂解難是公安機關的職責所在。“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次能夠幫助抗戰老兵后代完成尋根夙愿,見證跨越時空的親情團聚,既是職責的踐行,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通訊員 龍光杰 攝影報道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