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韓軒)7月22日,漢中市“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努力建設生態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在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分別介紹了近年來漢中在歷史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成果。近年來,漢中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產業發展,以生態城市建設為戰略引領,全力打造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漢中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加強歷史文化傳承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構建起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建成博物館28座、非遺展館(廳)14個。建成漢中市可移動文物數據中心,對293件(套)館藏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編織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列入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研發項目立項名單。
新創建國家二級博物館1家、全省社區博物館1家,實施重點文物保護項目12個,29處文物點納入國家文物局蜀道保護利用重點清單。制定《漢中市基本建設考古聯動工作方案》,完成文勘項目43個。高效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復核“三普”文物點4188處、核查率100%,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將鎮巴文明史前推三千年。
非遺保護傳承活力持續增強,出臺《漢中市陜南民歌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漢中藤編地方性立法即將完成,新公布市級非遺名錄26個。7件藤編作品在國家非遺館展出,漢調桄桄、藤編、羌繡等非遺項目登上全國和國際舞臺。建成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家,新增省級非遺工坊10家,年產值4.48億元。打造以市博物館、張騫紀念館、蔡倫紙文化博物館、武侯墓博物館、張良廟博物館為主體的“五館聯動”文物主題游徑,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入選全省“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石門十三品”亮相央視“中國書法大會”。
市博物館優化秦蜀古道和石門十三品展陳,全景數字化、3D裸眼沉浸式四折幕系統建成運行。舉辦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賽等活動,策劃推出“漢中歷史民俗之旅”“尋味漢中非遺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推送“非遺進校園”活動170項,陜南民歌、漢調桄桄入選教育部統編音樂教材,羌族歌舞、剪紙、漁鼓成為中小學特色課程。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個,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4處,3個村入選全國“四季村晚(歌)”示范展示點。編印《漢中原創歌曲選編》,“跟著民歌游漢中”陜南民歌音樂會在北京唱響,開展文化惠民演出2000余場、瀕危劇種演出350余場,話劇《復興號》榮獲田漢戲劇獎,原創歌曲《爬月亮》榮獲全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漢中積極推進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建設,建成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8個村入選全國、全省鄉村旅游示范鎮村,漢中榮膺全國“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優秀旅居目的地”等榮譽。成功創建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6件非遺產品被評為“陜西非遺好物”。堅持將非遺特色產業發展融入鄉村振興,藤編年產值達2.1億元,漢中藤編非遺工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案例。打造提升“東關里”文創街區、“西郊記憶”非遺工坊等一批創意產業集聚區。與陜旅、陜文投建立協作機制,15條線路入選全國全省精品旅游路線。堅持“全域四季游”“一月一主題”,舉辦最美油菜花海漢中旅游文化節、“中國年·漢中過”“漢風古韻·傳奇夜”等品牌活動300余項,興漢勝境、龍頭山入選全省十大熱門景區。
下一步,漢中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聚焦打好“八場硬仗”,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定位,緊盯千億產業攻堅,發揮漢中文化優勢,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步伐,為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匯聚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