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老師應該是肩膀,以一己之力托舉學生走得更高。傾盡心血,燃燒自己,照亮學生前進的路!”周麗用這句話定義自己的角色。從新疆財經大學的校園到克拉瑪依的紅山湖畔,這位銀齡教師始終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丹心,牢記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信條,以筆為犁、以愛為壤,在三十載教壇歲月里,托舉起一屆又一屆學子的夢想。
“培養你們成為最優秀的你”
周麗,原為新疆財經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授、碩士生導師,2024年退休后來到克拉瑪依。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周麗的名字與“實踐育人”緊密相連,這一理念的踐行在她新疆財經大學任教時便已打下深厚根基。
在新疆財經大學,她作為《新疆財經大學校報》二、三版的編輯,帶領學生每個月要完成1.5萬字的新聞稿,一年要修改編排校對12萬字,一干就是13年。104期報紙、150多萬字稿件,每篇至少修改3遍,實際編輯量達450萬字,相當于10本教材。她有5年的媒體兼職經歷,2016年在新疆日報掛職期間,發表新聞稿3萬多字。2011年起被聘為新疆廣播電視總局的閱評員,每月要撰寫3000字評議稿,8年累計撰寫評議稿約30萬字。這些數字積累得不僅僅是她作為雙師型教師的底氣,為她在新聞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堅實基礎;還成為2023年獲得的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發現·記錄大美新疆社會實踐》的主講教師,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實踐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份對文字的較真與對學生的熱忱,不止體現在海量稿件的打磨中,更滲透在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里。她所有的寫作課作業都是當面點評,利用課間、午休、晚上的時間一個個指出寫作中的問題,學生可以輪流吃飯,她隨便對付一下,經常是下午上課的老師進教室,她才匆匆離開。“有一個周六,我從早上10點講到晚上9點,人都講傻了。”排隊等講解作業成為新疆財經大學的一道風景線。
這種學生排隊的風景也延續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以下簡稱為校區),面對漢語言專業的大一新生,她依舊堅持“手把手教、逐字逐句改”。講評常常持續到晚上十一點半,“最后趕緊讓他們走,不然宿舍都該關門了。”
在授課之余,周麗主動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聯系實習基地,開辟新聞發展方向。2024年6月,文理學院和克拉瑪依融媒體中心簽訂實習基地協議。10月,周麗組織學生成立新聞社,利用每周三中午時間為大家講解新聞寫作知識。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新聞素養后,周麗帶領學生參與到《克拉瑪依日報》評論版的評論寫作中。至今為止,學生已經在《克拉瑪依日報》發表評論稿件21篇。
“成為評論版穩定的供稿方,其實挺不容易的。聯系選題、修改
稿件,付出的工作量是上課的幾倍。但是看到學生能在市級媒體發表難度最大的評論稿,覺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周麗感慨道。
圖為周麗利用中午午休時間傳授新聞寫作相關知識
“每次都要提出修改意見,關鍵是太耗時間。我當時一周12節課,有2門新課,其中《基礎寫作》是開學時調整給我的,這種臨危受命簡直是要人命。”周麗感嘆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
12月份時,結合《基礎寫作》課程有關人物通訊寫作的內容,周麗聯系了黨群工作部與合作發展部,選定10名優秀教師和銀齡教師,準備將學生的作業轉化為媒體能發表的作品。
“剛上大一的文學專業的學生,就想讓他們的寫作能力達到能在媒體發表的水平,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怎么有這么大的勇氣。”周麗開始了細致繁瑣的輔導:從查找資料、寫采訪提綱、采訪寫稿,每一步都嚴格把關,細心指導。
“那段時間周老師會在群里發很長的語音過來,指出一大堆問題。大家其實都有點擔驚受怕。但是后來才發現,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成長了很多。”漢語言文學24-1班的賈怡回憶道。
從2024年12月到2025年7月,歷經7個月時間,14篇人物通訊陸續在中國日報網、中新網、中宏網等央級媒體上發表。長周期的背后是周麗大到段落結構,小到標點符號的指導和關注,也是她“培養你們成為最優秀的你”的最好證明。
“本科階段發表文章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周老師做了一件大好事。”北京語言大學援建校區漢語言專業的侯文華老師說。
“只要你敢于去做,就一定會創造奇跡。”鑒于同學們的積極努力,周麗決定動用自己的資源,將這批大一的學生送到烏魯木齊的央級媒體新疆站去實習。“這一想法得到了文理學院院長殷文的大力支持,學院做好頂層設計,我負責執行落地。”
“周老師是我們每個人的伯樂”
“周麗老師是我們每個人的伯樂。”漢語言文學23-1班的劉宇翾說。劉宇翾正是今年6月被安排到中國日報新疆站實習的學生之一,從6月27日到7月20日,他已經在中國日報網發表實習作品15篇。“沒有周老師,我不可能有這樣的實習機會,我真的非常感謝周老師。她總能從看似平凡的我們身上,找到獨特的閃光點。”
這種“發現”的智慧,滲透在她教學與實踐的每一個細節里。學生趙格瑤在第一次為《克拉瑪依日報》寫評論時,周麗一眼就發現了她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邏輯表達。一個月后,周麗將校區銀齡教師祁燕父親的人物通訊寫作任務交到她手中,從采訪提綱到細節描寫,周麗陪著逐字打磨30個日夜。最終趙格瑤成為新聞社里第一名在央媒發稿的同學,后來更擔任編輯部部長,成了團隊里的“評論尖兵”。
《演講與口才》課上,她主張同學們發現自己的聲音特色,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演講風格。“我從來都沒想過我適合演講,所以第一次上臺演講我非常敷衍。但周老師聽完后夸我的聲音渾厚有磁性,鼓勵我好好利用這個優勢,并對我進行了一系列專業指導。”漢語言文學24-2班的李文正非常感激老師的慧眼識珠,“從這節課后,我開始有勇氣報名參加一些演講比賽,還獲得了兩次省賽一等獎,周老師真的是我的伯樂。”
周麗憑借深厚行業資源和影響力,積極為學生開拓的三級實踐平臺:所有新聞社同學輪流到校區黨群工作部實習一個學期,暑假一部分同學去克拉瑪依融媒體和新疆油田新聞中心實習,一部分同學到烏魯木齊央媒新疆站實習,為學生打開通往行業前沿的窗口。
其實對于是否今年就派學生去媒體實習,周麗前期還是非常猶豫的。學生不是新聞專業,萬一到媒體做不好,“就會砸了我們專業的牌子。”在學生的人物通訊陸續發表后,作為新疆新聞獎評委的周麗心里有了底:“如果今年派學生出去,既可以更快的為專業開辟新的方向,也可以讓這批學生直接受益。”
圖為周麗親自送學生們前往克拉瑪依融媒體中心實習,后排左四為周麗
周麗安排媒體實習事無巨細。她跟媒體對接,為在克拉瑪依實習的學生配備一對一指導老師,親自開車送學生到媒體,和指導老師完成對接。對去烏魯木齊實習的同學從訂車票、制訂規章制度到購買保險,實習前的各項事宜她都一一把關。
為了更好的完成實習工作,周麗在新聞社成立青年突擊隊,接受語言與藝術系黨支部的領導,希望以黨建引領團建,為學生的實習實踐注入新的動力。
“當時我到校區教的學生是2024級的。按照常理說大一新生知識儲備量還不夠,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培養,沒必要抓那么緊。但是我覺得他們錯過這個機會非常可惜,所以下了很大功夫來培養他們的能力。希望他們能走到媒體這個廣闊舞臺得到更好的鍛煉。”周麗說道。
從初入大學沒有接觸過新聞的學生到能順利完成采訪和寫稿的實習記者,學生的成長是立竿見影的。14名在央級媒體新網站實習的學生,18天就發表了100篇實習作品。
“我有點驚呆了,小朋友表現真是太優異了!青年突擊隊果然不凡!”周麗非常開心,“這證明我沒有看錯他們,他們值得我們的付出。”
“教育不是雕刻統一的模具,而是讓每塊璞玉都露出自己的紋理。”周麗用30年的教育生涯證明:真正的伯樂,不僅能發現千里馬,更能教會每匹馬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
“遇到周老師是一種幸運”
“連續6年年底考核為優秀,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以良好結項,可以說我的退休非常圓滿!”機緣巧合下,周麗來到校區開始了新的工作,“在哪里都應該發光發熱。”所以她無償為校區帶來媒體資源與精湛的專業能力,以知識與溫情為學生的人生添彩。
曾獲得過新疆財經大學“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實踐教師”等榮譽稱號的周麗,在新聞學院以嚴格與負責著稱。“這個新聞點在哪里”“這條新聞價值是什么,你的新聞五要素全不全面”……這些都是周老師上課時的“口頭禪”,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松懈。
“在我通過過硬的專業能力和一份份‘新聞作品’得到招聘單位認可時,我的內心當時浮現出一句話:‘感謝周媽!’”已經畢業14年的新聞07-1班黨延鵬,現為特變電工新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黨建主管,依然感謝當年周媽的嚴格教導。
“周媽”是所有學生給周麗老師的愛稱,這個稱謂,從新疆財經大學延續到了克拉瑪依校區。學生們心照不宣地稱呼周麗為周媽,不僅是因為她盡職盡責地教導,更是她身上流露出來的遠勝于教師責任的一份沉甸甸的“母愛”。
送學生到烏魯木齊實習后,租的一套房子條件有限,夜里將近12點,一名男同學被反鎖在了自己房間里。周麗聽聞急忙準備穿衣趕過來,好在最終有驚無險,門被打開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趕到男生宿舍查看,隨后“護犢子式地”找房東退了房子。只租2個月,房子本來就很難租,現在怎么辦。情急之下,周麗給自己哥哥打電話,讓他把房子騰出來暫時給學生租2個月,最終解決了在烏市實習學生的住宿問題。
這樣因周麗而感到被幸運眷顧的時刻,在許多學生身上悄然發生。“遇見周老師是一種幸運。去年暑假我還在糾結在克拉瑪依讀漢語言文學到底值得不值得,今年我就能在央媒新疆站當實習記者了。沒有周老師的指導和推薦,我們到不了這樣的高度。特別感謝周老師!”今年參加暑期媒體實習的漢語言24-1班許多熹說。
漢語言文學24-1班學生張明全是周麗的“小迷弟”。周麗曾經向同學們打趣道:“張明全就把我當‘保姆’使了,改稿子、寫新聞、練朗誦、練演講、糾正形體動作等各個方面都找我,我都成他的私教了。”
這短短一句話看似調侃、實際蘊藏著周麗對他從生活到學習再到工作數不勝數的幫扶。
2025年4月,自治區舉辦朗誦比賽,張明全第一個想到了請他的周媽來指導。此后將近一個半月,周麗每周犧牲自己的多個午休時間給他在辦公室指導朗誦。一次因為家中急事沒法輔導,可她依然在高鐵上發來語音講發聲技巧:“氣沉丹田,用腹部發力聲音才穩。” 還發給他和李文正多條名家朗誦視頻。
得知他們參賽要去買化妝品,周麗將自己新買的整套化妝品給了張明全,“拿去用吧,我其實很少化妝,你們經常參加比賽,用得上,就不用給我還了。”
種種關懷和幫助,讓張明全忍不住留下了眼淚,這位11歲就失去母愛的孩子再次幸運地感受到了母親的光輝。從那以后,不管什么事情張明全都要給周媽匯報、咨詢,寫好稿子先讓周媽看看,遇到問題先問問周媽。“感覺自己多了一個兒子。”周媽很開心。
圖為周麗指導學生團隊演講比賽取得一等獎合影留念,后排右一為周麗
作為“銀齡計劃”的踐行者,周麗不局限于三尺講臺,更以高度使命感投身“傳幫帶”,積極參與校區教研活動,毫無保留地向青年教師分享數十年積累的教學經驗、育人方法和行業資源。
青年教師郝建愛深有感觸:“周老師手把手教我打磨講稿、設計課堂互動,更無私分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資源。記得有次我為新課焦慮,深夜十一點多她還在給我發資料、提建議。她對教學的極致熱愛和對學生的深切關懷,深深感染著我。”
在克拉瑪依融媒體中心介紹郝建愛老師,圖右為周麗
“周麗老師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校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之路。她帶著十幾年的媒體經驗而來,不是把自己當成‘過客’,而是真真切切扎根在這里——課堂上教學生寫稿,課下帶他們跑采訪,還拉著我們一起搭建實習平臺,讓學生的筆能觸碰到真實的社會肌理。”校區文理學院院長殷文評價道,“她不僅教會學生怎么寫好文字,更教會他們怎么用文字傳遞溫度,這種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真心,比任何成果都更動人。”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對于周麗來說:“女本柔弱,為師則剛。”她深耕教壇數十載,見證著一屆屆學生從懵懂少年成長為挺拔青年。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師依然保持著40歲人的干勁,用熱情和心血托舉下一代的學生成長成才,繼續為后面的學子鋪路搭橋。歲月流轉,她的身影在學生記憶中非但沒有淡去,反而愈發偉岸!
“如果說周媽真的有所圖謀,那他一定圖謀自己的學生變的更好!”
和畢業的研究生合影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張明全、趙格瑤、龍坤瀾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