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教育廳公布了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和應用典型案例入選名單,瀘州市梓橦路小學漁子溪學校的《AI 雙師課堂促進信息科技課堂中問題解決的探究》、瀘縣二中的《基于智能體的高中通用技術單元項目設計與實踐》、瀘縣五中的《“無界訪問-輸出約束”雙引擎驅動的農村中學 AI 編程精準教學》等作品入選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
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
教育典型案例入選名單
(部分名單截圖)
據悉,教育廳公布80個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和應用典型案例,分別為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40個、人工智能應用典型案例40個。希望各地向典型案例學習經驗做法,緊扣新時代新征程教育使命,進一步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科學穩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我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建設。
瀘州市梓橦路小學漁子溪學校
在AI雙師課堂實踐中,瀘州市梓橦路小學漁子溪學校始終以“人機協同促能力”為核心方向,通過“教師引導+AI輔助”的模式,重構了以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為“第二教師”的問題解決路徑,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策略。
以《青青漁子溪》演奏實踐為例,AI雙師課堂的核心特點在于“雙師協同”的精準教學。教師主導教學設計與學科融合方向,AI則承擔“個性化助教”角色:它能將《青青漁子溪》的樂譜轉化為可視化音符數據,通過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符號到數字信息”的抽象過程。同時,AI通過比對曲譜與代碼結構,精準定位節拍偏差、樂器配置缺失等問題,并提出針對性修正方案,讓技術成為感知音樂、修正不足的工具。
這種模式的作用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理解“音樂符號可通過技術抽象表達”,體會跨學科關聯;二是降低技術應用門檻。AI的即時反饋讓學生能快速定位問題、調整方案,強化“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三是激發主動探究。學生在優化演奏的過程中,自然完成從“學技術”到“用技術”的思維轉變。
從《青青漁子溪》的音符數字化到演奏優化,AI雙師課堂讓技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為連接學科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橋梁,真正實現了“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成長”。
瀘縣二中
在AI賦能教育的背景下,教學中的關系將從“師-生”轉變為“師-生-機”,瀘縣二中始終圍繞“人機協同,優勢互補”的核心邏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建立“技術達人+學科骨干”為頭雁的AI賦能學習團隊,基于學科教學實際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個場景,通過“通識普及+專項突破”的模式開展AI賦能探索行動。
數據驅動明方向
面向全體教師開展電子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對AI大模型的態度、應用情況和遇到的難題,以數據驅動確保AI賦能具有針對性。此外,通過問卷掌握教師對校園數字設備、學科數字工具、輔助教學極簡信息技術的興趣和使用情況,以需求驅動內容普及。從以經驗驅動轉向以數據驅動。
講座和興趣沙龍作通識普及
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開展專題講座,以實例分享AI大模型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模態內容生成上的應用。在計算機機房組織AI賦能教育與生活應用實操沙龍,參與教師跟隨主講人一同操作。每個學科組派一位年輕教師參與沙龍,學習內化后在學科組大會上進行分享,實現由點到面的AI操作內容覆蓋。
智能體矩陣建設
以先掌握AI應用且樂于分享的教師作為頭雁,從學校層面組織、各學科組選派一名骨干教師組建AI賦能課堂教學技術學習團隊,多場景創建智能體,將內容切片作為智能體知識庫,增強問答專業性和針對性。設置智能體工作流,多次迭代優化,建立校園教育智能體矩陣。
教學評AI滲透
以組內公開課、區域示范課、教研課、優質課和名師工作室研修活動等為載體開展AI賦能教學評全流程應用研究,構建“AI+教-學-評”一體化模式。整合TTS Maker、豆包AI、SUNO、天學網智能批改等工具,實現多模態教學。
瀘縣五中
在農村學校,人工智能的出現為突破資源壁壘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班級眾多,師資不足,學生基礎差及沒有登錄賬號,導致無法有效推廣使用人工智能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困境,瀘縣五中基于扣子(coze)平臺創建了一個信息技術編程助手,構建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旨在讓農村學生也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提升信息技術學習水平。
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編程助手通過即時反饋和個性化輔導,使學生專注算法設計而非語法記憶,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逐步掌握編程技能,極大提升了學生的編程興趣與能力,學生完成項目時間縮短36%,班級平均代碼正確率提升了58%,90%的學生能夠在助手幫助下完成任務。
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率
基于coze的中學信息技術編程助手的引入,整合創新技術,突破AI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瓶頸,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和輔導者,轉變了教學的觀念;在中學信息技術編程助手的支持下,教師開展任務驅動、精準干預、及時反饋,提升了教學融合創新的能力,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
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公平
中學信息技術編程助手通過數字化手段,使教育資源得以更廣泛地分配和共享,營造編程教育數字化轉型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培養的學習生態,提升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無論學生身處何地,只要有互聯網連接,農村學生不再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而錯失發展的機會,城鄉、區域之間的教育差距得以縮小,推動了教育的公平。
(資料來源:瀘州市梓橦路小學漁子溪學校、瀘縣二中、瀘縣五中)
來源|綜合四川省教育廳、江陽教育體育、瀘縣發布
責編|廷寬編輯|波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