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監督護航促振興 茶韻新寧譜新篇
—新寧縣人大常委會以專題調研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縣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人調研茶產業發展。受訪單位供圖
“2024年全縣茶產業綜合產值近10億元,涉茶企業達 15家,‘崀峰’牌野生紅茶連續斬獲省級金獎……” 一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新寧縣人大常委會以監督之力護航茶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近年來,縣人大常委會緊扣縣委“產業富民”戰略,聚焦茶產業這一鄉村振興支柱產業,以專題調研為抓手,寓支持于監督之中,推動 “一片葉子” 成為富民強縣的 “黃金產業”。
精準調研,找準產業發展 “癥結”
“茶園分散、規模化不足,拋荒面積達3.8萬畝;深加工率僅 30%,品牌影響力有限……”2023年,縣人大常委會將茶產業發展列為重點調研課題,組建專班深入舜皇山、萬峰山等產區,走訪15家涉茶企業、20余個專業合作社,與茶農、企業家、技術人員面對面交流,摸清產業“家底”。
調研組既看成績,更查短板:野茶資源雖達11萬畝,但利用率低、破壞現象時有發生;省級龍頭企業僅1家,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僅3家,產業鏈條薄弱;品牌整合不足,缺乏國家級地理標志認證……經過三個月實地調研,形成《關于新寧縣發展茶產業的調研報告》,直指產業基礎、品牌建設、要素保障等四大類12項問題,為政府施策提供“精準坐標”。
靶向發力,推動問題整改“落地”
“要組建茶葉產業協會,推進舜帝茶業精深加工項目,將茶葉加工示范基地納入‘十五五’規劃……”今年6月30日,縣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政府茶產業發展報告展開熱議,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同步提交初審意見,從“長、準、特”三字訣入手,提出成立產業領導小組、精準謀劃發展藍圖、強化資金保障、整合品牌資源等具體建議。
這份凝聚調研心血的“意見清單”,成為政府整改的“任務清單”:縣政府迅速落實,將茶葉列為特色農業產業,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35)》;成立縣茶葉產業協會,推動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大型產業聯合體;引進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工作站,建成茶文旅科創產業園,以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針對調研發現的“野茶資源利用難、成本高”問題,常委會持續跟蹤監督,推動政府出臺野生茶資源保護辦法,規劃10萬畝野生茶資源調查與保護開發項目,在舜皇山打造標準化采摘基地,既遏制了砍樹毀林等破壞行為,又提升了野茶利用率。
持續跟進,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要加快‘新寧野茶’地理標志申報,推動綜合產值向50 億元邁進!”在縣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結合初審意見,向政府提出明確要求。這是繼專題調研后,人大監督的再深化、再發力。
如今,在人大監督推動下,新寧茶產業正破繭成蝶:舜皇山野茶產業園進駐湘商產業園,5000平方米高標準加工廠投產;崀峰茶業引入智能生產線,鮮葉加工能力提升至8000斤;“新寧野茶”區域公共品牌加快整合,11個自主品牌逐步打響市場。
“產業發展到哪里,監督就跟進到哪里。”縣人大常委會負責人表示,將持續聚焦“三茶統籌”發展,圍繞茶園規模化建設、品牌國際化推廣、茶文旅深度融合等重點,通過專題詢問、跟蹤督辦等方式,推動政府落實茶產業發展基金、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茶文旅示范帶,讓“野茶之鄉”的茶香飄得更遠,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從田間地頭的調研走訪,到常委會上的審議建言,新寧縣人大常委會以精準監督、有效支持,讓茶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 “綠色引擎”,書寫了人大工作服務中心大局的嶄新篇章。(李日康 劉艷)
舜帝茶業精深加工項目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受訪單位供圖
新寧縣茶旅融合發展縮影。受訪單位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