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陳佩斯,眼睛紅了,對著鏡頭說《戲臺》要改時間上映。那時他心里大概沒底。這部講民國唱戲的電影,原本排不上好場次,被塞到了半夜十二點多才開場。誰也想不到,短短三天,它的票房漲了快300倍!
7月17日原本是上映的日子,預售票錢只有可憐的14萬多塊,排的場次也一路往下掉,從15%掉到只有5%。電影院只肯給它最冷清的時間放。
可到了7月20號,點映的票房總數已經沖到了4380萬!場子里坐的人從20%變成了82%,場次也增加到了18.6%。這驚天大逆轉,照亮了陳佩斯過去八年的咬牙苦撐。
他為了這部電影,把北京四環的房子押給了銀行,掏出自己的積蓄填窟窿。這事兒也讓整個電影圈開始想:現在明星流量滿天飛,認真做的好片子,真沒活路了嗎?
這場勝利背后,是陳佩斯死磕藝術的倔勁兒。他想把話劇《戲臺》搬上大銀幕,這事他想了十年才把本子弄好。拍戲又拍了七年!中間有五次,投錢的人突然說不干了,扭頭就走。錢斷了怎么辦?陳佩斯一咬牙,押上了自己的房子。
更少人知道的是,這位曾經因為版權打官司鬧得看不見人的喜劇大師,早年為了給兒子交學費,窘迫得向家里小保姆開口借錢。在他心里,戲就是最大。
拍《戲臺》的時候,這種死磕精神看得真真切切。為了電影里一個下雪的大場面,他覺著沒拍好,硬是多花了1000萬補拍特效鏡頭。整個團隊沒日沒夜地干,直到他點頭滿意。
電影表面講民國亂世里,一個戲班子怎么掙扎著活下去。扒開來看,里面藏著唱戲和當權者之間尖銳的碰撞。里面有個角色叫洪大帥,他非要改《霸王別姬》的結尾,觀眾一看就明白,這是在諷刺現實里那種外行非要插手指揮內行的瞎胡鬧。
這電影能讓人笑,也能讓人心頭發酸,就這么吸引了老老少少。買票的人里頭,八十年代生的占了將近一半(45%),零零后也有不少(28%)。這把大伙兒老想法徹底打破了——誰說戲曲電影只能給老頭老太太看?就連客串的黃渤,他演一個說書的,說三十秒就抖個笑料包袱,逗得年輕觀眾在座位上笑得直拍大腿。
《戲臺》這股子翻身勁兒,像把刀,一下子劃開了中國電影市場冰冷的現實。你看看姜文的《你行!》和大鵬的《長安的荔枝》,明星一堆,占據了電影院八成五(85%)的場次。
再看看《戲臺》,熱搜榜上看不到它,也沒明星大嗓門吆喝,票房全靠看過的觀眾一個個互相推薦。它在豆瓣電影上得了9.6的高分!
這說明什么?說明真心做出來的好故事,總會有人買單。網上(B站)有年輕人剪了電影里5分鐘最精彩的片段,一天就被人看了超過200萬次!彈幕上全是“誰再陪我看一遍?”這種熱鬧景象,講的就是好故事自己會飛。
一位管排片的電影院經理私下說得很直白:“沒明星大腕兒撐場子,就只能拿二胡這種調調當宣傳材料,現在市場就這么玩兒?!边@種只認明星不認片的規矩,曾經害得《百鳥朝鳳》的導演對著院線下跪,求他們多給排片。
這回,《戲臺》也差點被這套老規矩給埋沒了。值得琢磨的是,《戲臺》的觀眾里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四成多(41%),比普通聽戲曲的年輕人多了去了。
這證明年輕人不是討厭老文化,是你得讓他們覺得有意思、有新意思才行。就像拍電影的賈樟柯說的那樣:“大家永遠想看那些有骨有肉、摸起來暖和的好東西?!?/p>
陳佩斯的好朋友朱時茂,曾在他最難的時候,借了他100萬渡過難關。現在票房火了,這借錢的故事變成了賺錢的美談。雖然不知道朱時茂最后能分多少,但按現在的勁頭,至少能翻個十倍八倍。這或許能給他自己當導演不太響亮的名聲添點光彩。
陳佩斯這回成功翻盤,讓大伙兒都盼著他另一出名話劇《陽臺》啥時候也能變成電影。更讓人心里暖和的是,看《戲臺》這事兒,變成了七八十年代生的人帶著父母一塊兒進影院的景象。
一家人擠在黑暗中,一塊兒笑一塊兒感慨。這種幾代人一起的感動,靠明星堆出來的電影,很難真正擁有。
陳佩斯在跑宣傳時說了一句話,說得讓人鼻子發酸。他說:“現在這市場不缺那些光鮮的明星,缺的是肯彎下腰、低著頭,認認真真把活干好的手藝人。”
當大片潮水退去,真正扎根于我們普通人生活、能打動人心的故事,才會像礁石一樣,顯露在陽光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